驗都會影響我們對下一個刺激的選擇,或是改變將在未來情境中再次出現的刺激的相對強度。當我們和一個擁有一群良種綿羊的人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後,我們就不會對那些透過車窗看到的綿羊不感興趣;一個剛釣魚回來的人會比那些主要興趣在高爾夫球上的人更仔細地審視某個帶著漁具的人的面龐和外表。
在學會理解基礎上的記憶優於僅僅憑熟讀去記憶。每天短時間分段練習學習,比連續數小時不間斷地學習,效果要優出20%。他舉了一個女孩們在工廠折手絹的實驗例子,如果每工作5分鐘便休息1分鐘,與一直連續不休息的女孩相比,折手絹的數量可增加3倍!因此,學習無意義的內容浪費精力,並會產生厭惡學習的情緒。
此外,父母用他們的愛和理解,指出孩子每天的進步是非常有用的。
最好的記憶力源於對自己的專業和業務的透徹瞭解與掌握。這可以理解為,孩子從書本上學到了什麼東西,在生活中就會有更深印象,甚至加深其對生活的理解。聰明程度就越來越高。
我們也認為,孩子越早從書本上學到了一些知識,就會在生活中更加註意這些事物。比如,孩子從書本上知道了老虎是什麼樣子,父母再帶他到動物園去看到了真老虎,他就會有親切感、認同感。常常有這樣的情況,這時,孩子往往會興奮得手舞足蹈,甚至會在嘴裡一個勁地叫:“老虎!老虎!這就是老虎!”從而加深對老虎的印象。
越早看書,就會越早把書上的內容與生活中的事物聯絡起來,對生活的感知能力也越強。人們說一個孩子聰明,其實往往就是這些因素造成的。
抓住時機教孩子認字(2)
自從南南認字以後,書本就陪伴著南南成長。南南從書本中獲得了無限的樂趣。南南上小學時有段時間,剛退休的姥爺姥姥來京幫忙,南南中午可回家吃午飯。可她常常是吃著吃著就拿出她的書來看,一邊從碗裡漫無邊際地刨著飯,一邊用眼睛盯著書。腦袋幾乎擱到了桌面上。看到入迷處,往往就忘了吃飯。姥姥早已吃完洗完碗,就等南南的碗,等候多時不見動靜,一看,外孫女還在入迷地看書!姥姥怕傷害她的眼睛,勸她吃完再看,可她根本不當回事,照看不誤。姥姥急了,情急中找出一根小棍想嚇唬她,南南赤溜一下躲藏到桌子底下,姥姥夠不著。當時我們的那個飯桌是一個不太高的玻璃咖啡桌,下面作支撐的四塊木板組成了四個小格,南南小小的人兒躲進那小格里,就像躲進了天然的“防空洞”,特別安全。躲在那小格里,南南還在看書,卻把飯碗留在桌上。姥姥奈何南南不得,姥爺在一旁看得直樂,也是直勸:南南,先吃飯,飯後再看。可南南根本沒聽到。南南這樣的習慣其實很不好,每頓飯都要吃很長時間,對消化吸收不好。小學階段,南南一直長得很瘦小,臉色蠟黃,我們看著她多次擔心過,這孩子不會有什麼病吧?吃飯看書,對眼睛也沒好處,但奇怪的是,南南從小看書,至今眼睛好好的。
◎早識字開啟孩子心智
有人說,人生聰明識字始。
專家認為,早識字對孩子有以下幾個好處:
有利於大腦的開發;
可早開發兒童的潛能;
培養孩子從小學習的興趣。
讓孩子儘早閱讀,知識的積累非常快,兒童認識和理解事物的年齡也會提前,所以孩子很聰明。
提前識字的意義在於利用識字過程訓練兒童的記憶力,開發兒童的潛在能力,培育和提高兒童的綜合素質,從而開發兒童的智力。因此,提前識字對兒童的早期智力開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專家認為,“識字難”制約著兒童語言、心理、對外交流的發展和大量知識的汲取。識字難,識字晚,導致兒童閱讀難、閱讀晚。閱讀晚是影響孩子智力發展、閱讀習慣和興趣、思維發展和良好學習品質形成的重要原因。從語言與思維的關係看,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思維的現實。低齡兒童識字有利於語言的發展,語言的及早快速發展就必然直接推動思維的同步發展。幼教專家提出,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應該從識字為主轉變為閱讀為主,幼兒識字年齡的大大提前是必然的趨勢。
孩子兩三歲以後,已經積累了一些口頭語言,並開始有了一點生活經驗,他們迫切需要去了解更多的未知。這是一種本能的需求,也是個體生命美好的願望,這時,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珍惜這一切,抓住最佳時機,教孩子識字、閱讀。
由此,專家提倡,“儘早識字,大量識字;早期閱讀,大量閱讀”,擺正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