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1 / 2)

小說:王府的前世今生 作者:想聊

螅��吮芑洌�淥�首擁呢紛侄幾奈�嗽首鄭�衷誚��淄醯拿�指幕兀�杉�實鄱運�鬧厥映潭仁嗆蔚戎�摺S赫��氏榫侔熗寺≈氐腦嶗瘢�⒔��淄醺�慕ㄎ�土妓攏�允炯湍睢�

允祥於雍正八年(1730年)去世,諡為“賢”,又特別在諡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允祥是雍正唯一禮遇的同胞兄弟,屢加賞賜,無論生前死後都給予極高的榮譽。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載垣襲爵,同治初立時,載垣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後與鄭親王端華同被賜死。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怡親王始王允祥

八旗文經——明善堂詩集序

八旗文經——怡賢親王廟碑記

2。賢良寺

怡親王允祥在世時一直住在王府井,怡親王府的位置就在現在的東安市場。因允祥生前表示死後將宅改為寺廟,故雍正八年(1730年)他死後,王府即被改建為賢良寺,允祥死後諡曰“賢”,並世襲罔替。朝廷為他的兒子第二代怡親王在朝陽門內改賜新府,即現在的孚郡王府。賢良寺建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雍正皇帝賜名並御撰碑文:“賢良寺者,朕弟和碩怡賢親王故邸也。”碑文中誇讚允祥的功績:“朕臨御之初,晉王藩爵、膺總理之寄,竭忠誠之悃。幃幄於謨,邊防大計,以及方田水利,理財用人,皆能區畫精祥,贊襄治化,朕用賴焉。八年以來,有如一日。功在社稷,澤在生民。實聖祖篤孝子,朕之愛弟而純臣也。是由國家昌運,祖宗景福,篤生我王,畀予一人,顯一代之偉人,為本朝之良弼。稽諸史策,概不多見焉。生平鉅細皆由至性,雖聲容言動,皆能純摯感人。使接者莫不愛敬。且淡漠於富貴,希闊於聲色。崇儉約己,樂善博施。”《乾隆京城全圖》繪有賢良寺,東起今校尉衚衕,西鄰王府井大街,北至金魚衚衕,南起帥府園衚衕。中路正門面闊五間,大殿面闊七間,左右配殿面闊七間,後殿面闊五間。賢良寺在民國時為遊人喜愛之處,寺廟地勢寬敝,肅靜無譁。據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記載:“庭中古柏參天,老槐蔭地,清涼至甚。”“如夏季吾人苟置身廟中,就蔭涼下,盤膝而坐,以茶一甌,書一卷,祛斯炎氛。倦而拋書一覺,午夢初長,不知炎暑,怡然自得,則不啻又一桃園也。”“寺中有畫壁,畫工精緻生動,實臻上乘;藝術之佳,洵為近代所罕見。壁上系一羅漢像,左手下隱伏一白額猛虎,右手張一大扇,作飛揚狀,蓋喻隱惡揚善之意也。”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將賢良寺移建到了冰渣衚衕。民國時,在寺配殿內,附設有民眾小學校。

第十一章怡親王府(3)

新中國成立後,賢良寺為小學所在地,寺中石碑移至五塔寺石刻博物館。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冰渣衚衕、二十四間房、西夾道併入,統稱校尉衚衕。冰渣衚衕原先有兩個出口,西口在校尉衚衕,北口在金魚衚衕,賢良寺位於衚衕路北。後來賢良寺四周的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先是冰渣衚衕向北拐處改建,北邊的出口處被堵,變成東西走向的死衚衕;後來寺北邊的金魚衚衕拓寬,兩旁建起高層賓館飯店;寺西邊的校尉衚衕也拓寬,通行公共汽車;校尉小學改建,將賢良寺大部建築拆除。原冰渣衚衕也只剩下路南的幾座房子,衚衕原貌不存。一代名寺賢良寺,只剩下寺東邊的一進小院,孤零零、靜悄悄地深藏在校尉小學高樓東邊。只有那古廟式的建築和院中的古樹,在訴說著這座小院年代的久遠。

怡親王新府位於朝陽門內大街路北,始王弘曉是怡賢親王允祥的第七子,因府邸改建賢良寺於乾隆年間遷居此地,佔地6000平方米。至載垣時兩受顧命。慈禧發動宮廷政變,載垣作為主要政敵,被革爵賜死,乾隆年間新補的“鐵帽子”王爵也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收府第。同治元年(1862年)改以莊恪親王允祿四世孫鎮國公載泰襲輔國公,另居他所。三年(1864年)復親王爵,改以寧良郡王弘四世孫鎮國公載敦襲怡親王,仍居寧郡王府,為新怡親王府。該府則賜孚郡王。這樣就形成了怡親王府兩度遷移,共有三處結果:

第一,允祥原住之怡親王府:即賢良寺,原位於今王府井新東安商場東側地帶(現已無存)。

第二,允祥第七子弘曉之怡親王新府:即現在的孚郡王府,位於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137號。(相關內容見第十二章《孚郡王府》)

第三,允祥第四子弘之寧郡王府:即寧郡王府,位於東單北極閣三條。(相關內容見第十六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