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確實在高平之戰後,樹立了自己的派系,即所謂“義社十兄弟”。雖然“義社十兄弟”的成立與張永德和趙匡胤的日益親密不無關係,但從《宋史》看,“義社十兄弟” 中至少有六人大是後漢時期投軍。高平之戰後,他們均在殿前司各軍中擔任中級將領。這與趙匡胤的選拔必然存在直接關係。
第三,選拔為趙匡胤在殿前司打下了堅實的“群眾關係”。高平之戰後,趙匡胤只是被擢升為殿前散員都虞侯,領嚴州刺使,職務低於殿前都虞侯。所以單從職務上看,趙匡胤對中級以上的軍官應該只有推薦權,而對基層軍官則有決定權。所謂“父子分典禁軍,一時榮之”云云,應該是屬於史家的“飾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太祖掌軍政六年,士卒服其恩威……人望固已歸之。”所謂“六年”正是從趙匡胤負責殿前司選拔開始計算的。
因此說,高平之戰應該是培養趙匡胤野心的溫床,並對趙匡胤日後成功實施兵變起到了劈山開路的關鍵作用。
點檢做天子
《宋史 太祖本紀》:“世宗在道,閱四方文書,得韋囊,中有木三尺餘,題雲點檢作天子,異之。時張永德為點檢。世宗不豫,還京師,拜太祖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以代永德。”
對此事件,當今學者多有研究,並得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一是推測這一事件趙匡胤所為,如張其凡先生《趙普評傳 陳橋兵變的指揮者》等;另一是推測為李重進所為,如鄧廣銘先生《趙匡胤得國及其與張永德、李重進的關係》。
支援趙匡胤所為最重要的依據是,趙匡胤是這一事件最大的受益者。蔣復璁就明確指出:“三尺木之來,實屬可怪,代者為太祖,不是有很大的嫌疑嗎?”其它依據還有:一、趙匡胤當時屬於張永德一派,但其個人實力也已迅速膨脹,而張永德的存在無疑已經成為趙匡胤繼續擴張的絆腳石。二、最讓趙匡胤害怕的樞密使王樸於顯德六年(公元559年)春辭世,而此時世宗有身染重病,因此野心膨脹的趙匡胤很可能在此時萌發了奪權之念。三、趙匡胤一直在世宗左右,因此大有做手腳的機會。這種說法在當前學術界影響非常廣泛。
此說似乎頗有道理,但細經推敲還是發現不少破綻:一、趙匡胤的實力雖擴張迅速,但當世職位、實力、威望高於趙匡胤者不止一人,比如慕容延釗趙匡胤就以兄長之禮待之。因此,就算張永德被罷免,也不一定就由趙匡胤代之。二、《五代史 周世宗紀》和《宋史 太祖本紀》記載,“三尺木”事件應發生於世宗不豫之前,因此趙匡胤在此時野心膨脹實屬不可思議。就算“三尺木”事件發生在世宗不豫之後,但世宗當年未滿四十,又有誰敢斷定不豫之後一定會一病不起呢?三、趙匡胤雖一直在世宗左右,但以武將之身在四方文書中做手腳恐怕也不太容易。且以世宗之精明,趙匡胤做此手腳不被察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外,這類事情一定不可能是趙匡胤親歷親為,既然不是趙匡胤親手乾的,那李重進也脫不了干係。
推測李重進所為的依據,主要是李重進與張永德不睦。自周太祖郭威到世宗柴榮,對二人的使用始終帶有互為制約的含義。張永德雖然在後臺方面與李重進不相上下,但官職始終略遜李重進一籌。這就使得張永德的心裡一直不爽,故而一有機會就拆李重進的臺。《宋史 李重進傳》載,張永德經常在宴請將領的時候說李重進的壞話。還曾經說過李重進有奸謀,讓聞聽的將士們驚駭不已。張永德甚至曾派使者攜“密表”向世宗上奏李重進有“歹心”。而世宗對此心知肚明,所採取的態度是“既不信,也不管”。對李重進而言,他對張永德的中傷肯定也不會舒服,因此,“三尺木”事件安全可能是李重進對張永德的報復之舉。另外,從世宗對這件事的處理上看,也可以說明世宗已經猜到此事系李重進派系所為,因此任命了張永德派系的趙匡胤代之。
在我看來,雖然李重進的嫌疑很大,但趙匡胤也並不一定就是清白的。我的依據如下:一、以趙匡胤勢力擴張的迅速程度,不可能不為張永德所忌。而張永德的存在也確實影響了趙匡胤的繼續發展。而如果張永德被罷免,即使替代者不是趙匡胤,但趙匡胤也已經掌握了殿前司的中層將領和基層將領的支援。二、趙匡胤在當時是否萌生奪權之意,並不能成為其製造“三尺木”事件的依據。因為在###上,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以造反為目的的。三、李重進與張永德不睦是人盡皆知的事,對於“三尺木”事件的發生,任何人都會想到是李重進所為。趙匡胤很可能利用了這一點,既扳倒了張永德,又保持了與張永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