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都開始想太原府而來。
當從阿史那雲和長孫冰凝的閣樓出來心情還很不錯的李恪從鷹衛的口中聽到這個訊息的時候,他自己也大吃了一驚,他實在是沒有想到,三所學院的招生會造成這麼大的轟動,會達到名動八方的效果。
“你立馬將這個問題彙報給刺史府,讓他們做好太原城的安全工作。還有,學員和教員的接待工作一定不能馬虎大意。”李恪對身邊的鷹衛命令道。
“諾”鷹衛離開。
李恪心裡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沒有想到效果會這麼好,讓天下百姓都知道了三所學院,讓天下的讀書人都為能夠入這三所學院而榮。
憂的是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槍打出頭的道理李恪自然清楚,即便李世民不怎麼在意這個問題,但長孫無忌和李泰就會無動於衷嗎?
所以,李恪覺得來太原的人數太多,要管理不慎,還真會出什麼大問題不可。
這樣損害的可是三所學院的名譽,太原府的聲譽,還有他北王府的面子。
因此,李恪立即吩咐朱童密切注意這次招生的動向,不要漏掉一個可疑的人物。而且,李恪給刺史府下達了兩個命令:第一,讓刺史府全力以赴這次的招生工作;第二,讓刺史府衙門管理好太原城的治安問題,不要因為太原城的招生工作,致使來到太原的人多就發生必要的麻煩和衝突。
對於李恪的這兩個命令,刺史府自然會認真執行!
其實,以李恪幷州大都督的職務,他根本就沒有許可權插手政務,根本不可能下令給刺史府和太原府。但是,李恪現在的身份是北府兵馬大總管,管轄整個北府的兵馬,在這裡說的話,李恪依然沒有許可權插手政務。可就因為李恪的北府的統帥,北國之王。所以,即便是北府管轄範圍的任何州縣,只要李恪相管,沒有敢說不字。
所以,李恪才會這麼從容的下令而不用商量的口吻。
而對於李恪的命令,李言覺得很有必要。
作為世家大族出身的他,自然清楚這次招生,文人士子們和學者來太原。但他更加清楚,這些當中寒門到底有多少,豪門到底有多少人!
所以,當天下所以的豪門子弟都來太原府,而那些豪門子弟都是惹事的主,將他們齊聚到太原府,那不惹事才怪呢?
而且,他們惹事了,他們背後的就是各大世家,這才的最麻煩的事情。
因此,李言也不得不重視!
在下完命令之後,李恪開始召集三所學院的領導層,開始商討具體的考試事宜。
畢竟,這是入院考試,必須要謹慎行事,不能讓有心人抓住把柄。
但是問題很嚴重,那就是教員的奇缺,這會使得閱卷成為一個難題,即便算上了在座的幾人和他們幾人透過各種渠道召集的數十名教員,但相對於數以萬計的考卷,這閱卷的壓力也很大。
所以,董伯仁和李淳風等人已經被起初的欣喜之中回過神來開始商議該怎麼解決眼前的這個問題。他們現在才清楚,有多少人來了太原府。根據鷹衛的彙報,大概有一萬多人的大唐士子們來到了太原,這裡面肯定有一些看熱鬧的,但即便是這樣,他們要是湊熱鬧也要才加入院考試,那你也不能不讓。所以,根據李恪的粗略計算,估計這次開始人數大概的七千左右,七千份卷子十天時間閱完,還要評出優秀的,適合入院的學院,這確實的有難度。
所以,當李恪說出這個數字的時候,就連李淳風和袁天罡也是吃驚不已。
他們兩個人很清楚,大唐字貞觀年間開科舉的時候有多少人參見,不過數百人而已。可現在呢?三所學院簡單的入院考試就引來了上萬人,有數千人參加考試,這是什麼樣的力量呢?兩人在聽到李恪說出這個數字的時候,不由的相互注視了幾眼。
但是,董伯仁和王績還有謝偃他們心裡倒是不怎麼吃驚。作為讀書人的他們,心裡清楚這次三院考試,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多的人的重視。那就是兩個字“皇家”。在謝偃和王績等的讀書人眼中,士大夫精神依然在,而“皇家”就是士大夫最樂意效忠的人。所以,李恪給三所學院的名字加上“皇家”兩個字,就是向世人在表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出自這三所學院的人都會受到重用。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你想皇家學院畢業的人都不能被重用,那這丟人的不就是李氏皇族嗎?
所以,因為這些原因,才會發展到今天這樣的地步,這麼多士子們湧向了太原府。
“那現在該怎麼處理呢?我們確實是人少啊!”董伯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