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認為還是李績能力的問題,薛仁貴在歷史上戰績對李績還要強悍和輝煌,而高宗時期的大唐精銳比現在的大唐精兵要強很多,那可是參加過西征西域的數百次大戰的精兵,可是薛仁貴不也是十萬大軍西征吐蕃而敗北,全軍覆滅了嗎?相比薛仁貴和李績的歷史功績,薛仁貴比李績之強不弱,可薛仁貴對上吐蕃就敗的徹底,那為什麼李績就不能敗,為是李績的失敗眾人就不能接受呢?
李恪心裡這般想,倒是對大唐中樞大臣們有這樣的心態而鄙視不已。
就見李世民沉思了片刻,開口說道,“那你以為大唐是該和呢?還是要戰啊?”
其實,李世民主要向李恪詢問的就是這樣問題。
當時,聽到大唐敗北,十五萬大軍損失了十二萬時,李世民就暈倒了,醒來他將政務交給了中樞大臣,自己在宮中修養,但他還是一直在關注各方的反應,特別是對太原李恪的反應他尤為重視。等到他病情穩定,得到訊息說吐蕃和吐谷渾派出特使向長安而來的時候,他就特別想跟李恪詢問一下心裡的疑難問題。所以,在他養病的時候,他會時常的詢問王德關於太原的情況,關於李恪是否回長安了。因為這個原因,在李治前來跟自己請安時,他便知道了李恪已經回到了長安,便立即讓王德將帶到了御書房。對於李恪在太原聽到朔方唐軍戰敗的訊息時的舉動,李世民很滿意,他覺得李恪是發自內心的憂憤,他的憤怒是真誠的,但他又剋制了自己的憤怒,這便是穩重,這才是良將所要具備的品質。
所以,他對李恪對吐蕃和吐谷渾使者來長安和大唐該怎麼對待的看法很是期待。
“父皇,吐谷渾和吐蕃挾大敗十五萬大軍的餘威而出使大唐,其目的很明顯,就是想大唐索要財物和求娶公主!”李恪淡淡的說道,“以大唐現在的處境,只能妥協,爭取幾年的喘息時間,再跟兩國一決雌雄。”
李恪說道這裡,見李世民聽的很認真,可臉上很不是不悅,便繼續說道,“但兒臣認為,大唐自打敗了突厥之後百姓們心氣很高,要妥協,要接受吐蕃和吐谷渾提出的罷兵條件可能很難接受這個事實。所以,兒臣認為大唐該出兵繼續跟兩國作戰,不能力求攻克,但也要打擊兩國的囂張氣焰。”
“要是讓你統領大軍,需要多少兵馬,需要多少時日才能做到打擊吐蕃和吐谷渾的囂張氣焰?”李世民淡淡的問道。
“騎兵十萬,半年的時間可以打擊兩國的囂張氣焰,三年的時間可以滅掉吐谷渾,讓吐蕃對大唐稱臣,永不進犯!”李恪不暇思索的說道,這是他在太原時就思考過的問題,要想打擊兩國的囂張氣焰,打上幾次勝仗就行,但要滅了吐谷渾,讓吐蕃稱臣而永不進犯,那就必須讓士兵適應高原作戰的能力,適應高原的氣候環境,這樣才能長驅直入,殺到吐蕃腹地,給吐蕃造成致命的打擊。
“今天就到這裡吧!你先下去吧!”李世民淡淡向李恪說道,沒有給與任何的評價或者答覆。
李恪躬身退出了御書房,他也沒有想過自己的意見會被接受或者採納,而他這麼說,只是想表明自己的態度,要跟吐蕃和吐谷渾血戰到底。至於其他的,以他現在的職權,他不是中樞大臣,愛莫能助。
第五百四十九章 寶藏啊!有沒有
李恪出了御書房便緩步而行來到了楊妃的千秋殿。在走向千秋殿的路上李恪一直思索自己剛才的回答,騎兵十萬,半年的時間可以打擊兩國的囂張氣焰,三年的時間可以滅掉吐谷渾,讓吐蕃對大唐稱臣,永不進犯!自己真的能夠做得到嗎?李恪自己都不敢打保證。畢竟,擾蘭向西已經屬於高原地帶,對於平原上生活慣了的人來說,那裡的高原反應就足以對大軍產生致命的威脅,還何談作戰呢?但是他又反問自己,要不是這麼回答,該怎麼回答呢?李世民現在的決定關係到大唐跟吐蕃和吐谷渾的邦交,關係到未來五年甚至更久的大唐戰略問題,自己難道就這麼眼睜睜的看著大唐跟吐蕃和吐谷渾媾和嗎?
李恪心裡一直都對吐蕃和吐谷渾兩個遊牧民族沒什麼好感,雖然不像對扶桑那麼厭惡,但也很討厭這兩個邦國,很想在大唐對高麗作戰之前滅掉這兩個邦國,給大唐一個穩定的西北。依照李恪的猜測,要是在大唐跟高麗作戰之前不滅掉這個兩個邦國,等到大唐跟高麗開戰,這兩個邦國肯定又會趁機攻佔大唐的土地。
對於吐谷渾,它的歷史比較短,李恪記得不是很清楚,只記得他在唐朝的時候興盛過一段時間,又被吐蕃個滅了國。對於吐蕃,李恪比較瞭解,它是7~9世紀時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權,是一個位於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