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的魏王黨,剛開始李泰和王珪是支援他的建議讓李績擔任行軍大總管的。但是,當房玄齡和杜如晦提出李靖的時候,王珪從其中撲捉到了一些訊號,立即改變了自己的立場。這使得長孫無忌很憤怒,他覺得導致王珪見風使舵的原因是自己的威望不夠高,權利不夠大。
其實,長孫無忌這是當局者迷,王珪自然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而改變立場,像王珪這樣的輔佐了兩代帝王的人,房杜敢跟長孫無忌據理力爭,他能清楚的意識到這可能是李世民的意思,也就是說李世民最中意的人是李靖。既然,他知道了這個訊號,自然不會冒著得罪李世民的危險支援你長孫無忌。再說王珪和李泰跟長孫無忌只是合作關係,又不是從屬關係,王珪不覺得對長孫無忌落井下石有什麼不對。畢竟,相對於得罪李世民,他更喜歡得罪長孫無忌。
至於,魏徵,他是很支援李靖,但他認為除了李靖之外,李恪常年跟突厥打交道,最近又是一戰殲滅了突厥十萬精騎,他認為李恪熟悉漠北情況,李靖在擔任行軍大總管的同時,李恪可以任副總管。他雖然人單力薄,但他的諫言一向都很中肯,深受李世民的重視,使得朝堂上的眾臣對他的話頗為慎重。
所以,李世民再召集這幾位重臣在兩儀殿裡商量了幾次後都得不出一個滿意的結果。沒辦法的他只能將討論的問題放到朝會上,讓眾臣一同參與商議和討論,但結果依然很讓他失望。朝堂上的意見也分成兩派,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支援李績的一派和以房玄齡杜如晦支援李靖的一派。當然,其中還有以李泰為和王珪為首的魏王黨,依李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