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伏伽兩人不由的暗自鬆了口氣,他們現在終於明白了皇上對漢王這樣任命的真正原因。
不過,隨即孫伏伽又提出了一個問題,“皇上為了防止高麗今後作亂,那為什麼非要任命殿下擔當此任呢?”
確實,孫伏伽的問題提的很尖銳,大唐能征善戰的大將不少,李世民確實沒有必要非要任命李恪!因此,他的這個問題說明了岑文字的解釋有些牽強附會。
岑文字沒有說話,他只是看了一眼一旁的褚遂良,對他微微點了下頭,褚遂良會意,便開口說道,“皇帝給殿下這樣的任命可能是今天在御書房跟殿下問話時才下的決定,而他之所以任命殿下統領兩地兵馬並防止高麗今後作亂,以微臣的分析,原因有兩個:第一,昨天在太極殿中殿下對吐谷渾王子的強硬手段向四國使者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誰不尊重大唐,誰就不會有好下場。而四國使者中高麗使者已經見識到了殿下的強硬手段,知道殿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因此,皇上讓殿下掌管大唐跟高麗今後貿易的邊關重鎮,就是想告訴高麗不要有非分之想,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第二個原因就是,今天御書房殿下和皇上的對話,其實是皇上想真正的瞭解一下殿下是否有能力被委以重任,而殿下的回答又恰好讓皇上很滿意,所以,皇上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恩!”褚遂良分析完,眾人不由的點頭表示這個解釋很合乎情理。
“如果按照秘書郎和岑中書的意思,那皇上早就知道了高麗使者此行的目的?”鄧同達不解的問道。
“高麗出使大唐,這樣重大事情豈能瞞得了皇上?”孫伏伽開口反問道。
“確實瞞不了皇上!”鄧同達發現自己問的這個問題很白痴,不由的尷尬一笑。
因為有了岑文字的分析,大家發現李世民對李恪的任命並不是馬周所說的那樣氣氛便活躍不少,不再像剛才那麼壓抑。李恪同樣心情也暢快了很多,不再像剛才那麼沮喪,要是真如岑文字說的那樣,李世民任命自己掌管河東道和河北道兩地是為了防止跟高麗重開邊關貿易後高麗有所企圖的話,那麼自己這一趟回長安又賺了不少啊!
而這個時候,岑文字又道,“殿下,不管是哪種猜測,我們現在還都不能確定。畢竟兩種分析都合情合理,都有可能,因此,只有等待皇帝同意了跟高麗開通邊關貿易,透過高麗使者對你的態度才能夠真正的確定哪種分析更為恰當。”
“恩!”李恪聽岑文字這麼一說,剛才還有點激動的心情冷靜了下來,沉聲道,“確實不能過早的下結論!”
不過旁邊的馬周倒不像李恪這樣因為心情遭遇了兩重天而變得冷靜了下來,他對岑文字的分析頗為信服,同時又不由的問道,“岑中書的分析馬周頗為佩服,只是不知道岑中書從何而得出高麗必會作亂呢?而皇上肯定是為了防止高麗作亂才這麼任命的呢?”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啊!”岑文字笑道,“賓王可曾記得前朝和高麗的關係嗎?”
岑文字這麼一提醒,馬周便陷入了沉思,片刻他醒悟過來,急忙對岑文字拱手道,“岑中書大才我不及也!”
而李恪同樣對岑文字睿智佩服不已,岑文字說他是從高麗和隋朝的關係中判斷出高麗是個不安分的國家,他們只要等到自己實力強大的時候肯定不會安分守己。
對於隋朝和高麗的關係,李恪透過這兩年多來對大唐的適應和了解,他對隋朝和高麗的理解和後來歷史記載和史學研究家的分析不一樣,他認為隋朝征伐高麗的原因並不是歷史上說的那樣,而他認為的隋徵高麗真正的原因主要是高麗在東北擴張、企圖控制東北民族以及不斷侵擾邊境,因而引起隋朝的自衛反擊。
雖然這種觀點在後世頗難成立,但是李恪在親歷和了解很多在歷史上沒有記載的事實之後,覺得歷史上對於隋煬帝發動這場戰爭的背景、原因、目的和意義,多是來自唐朝以後的文獻記載,而眾多的政治家、歷史學家都是不斷透過唐文獻中的記載從許多方面發表評論,進行研究。因此,他們才會認為隋煬帝三征討高麗只是自己好大喜功,隋朝的覆亡是隋煬帝三徵高麗所帶來的代價,是他彰顯文治武功的結果。
殊不知三次征伐高麗的失敗,直接導致隋王朝的傾覆,作為唐朝統治者當然要以隋為鑑,要從如何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等現實政治的角度,孤立地看待這一事件,因此,他們才會譴責隋煬帝窮奢極欲和濫用民力。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唐人的評論雖有其合理之處,但若以此來概括這場戰爭的起因,則無疑失之偏頗。
而後人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