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2 / 4)

小說:回到唐朝當皇帝 作者:無組織

開支很大很需要錢,你回太原時朕再以錢糧的名義撥給你二十萬貫錢財,就當是你給朕的這份大禮的賞賜吧!”

“父皇!”見李世民說的這麼心酸,李恪想勸慰一下李世民,但話到嘴邊又不知道該怎麼勸解。

“好了,沒事的話你就退下吧!”李世民淡淡道,“記得回去之後好好研讀一下《論語?子路篇》,朕知道你對《論語》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朕也相信你會在那裡找到朕今天想跟你說的這些話的答案。”

“兒臣告退!”李恪躬身道,然後退出了兩儀殿。

第二百二十八章 若依的拒絕

今晚還有更新,請耐心等待!老三留言!

出了兩儀殿,李恪去了趟千秋殿,跟楊妃請安,又給李愔、李蓉和李敬三人講了兩個故事,他便急急忙忙的出了皇宮。

車架飛馳在長安城的朱雀大街上,不到片刻就停在了漢王府的門口,李恪匆匆下了車架,疾步走進漢王府回到自己的書房,快速的翻開了擺放在案頭上的《論語》。

李世民讓他看《論語?子路篇》,說能在裡面找到他想對自己說的話,因此,李恪不敢怠慢,急忙的翻到了子路篇,開始認真詳細的研讀了起來。

要是在平時,他讀子路篇需要一個時辰的時間,而今天足足讀了將近兩個時辰方才將書放在案頭,細想《論語?子路篇》的主要內容,他覺得全篇主要論述的是孔子對弟子與其他人所問的政治、人物、經濟一類的問題的回答。要是從裡面尋找李世民想對自己說的話,真的很難,同時也很簡單。難的是整篇文章中的任何一句都不能單純的被理解為是李世民對自己的告誡,簡單是因為整篇文章中的任何一段又都可以被理解成是李世民對自己的忠告和提醒。

但是,即便如此,經過李恪的苦思冥想,他終於注意到這麼兩句話,分別是講從政和個人的修養的“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和全篇最後總結性論述的“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如果按照字面的理解,這兩句話沒什麼特別之處,說的都是為政之道和衛國之舉,想要從中理解出李世民想對自己要說的話的含義確實有點難。可是,李恪突然想到李世民告訴他的另一句話,“朕知道你對《論語》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句話讓李恪意識到李世民真正的目的不是想讓他看《論語?子路篇》理解自己對於他的舉動和表現的看法,而是想透過裡面的某句話告訴自己一個道理。

因此,李恪才會注意到上面兩句講“從政和個人的修養”和“全篇最後總結性論述”的話。

而李恪透過第一句話理解出的李世民想告訴他的道理是,為政之道在於不偏不倚,不能以固有的偏見去看待你所要面對的問題的人,要用自己親身的感受去理解;第二句話中悟出的李世民想要告訴自己的道理是,想要讓大唐強大,只要充實武備,善於利用有才之人,數十年的時間便可以做到,但要想讓大唐百年昌盛,還需要透過不斷的經濟積累、文化的沉澱才能做到。

想通了這兩點,李恪也清楚了李世民對自己對於高麗和扶桑使者問題上的看法,他是希望自己不要拿固有的成見去看待他們兩個國家的所作所為,也就是在批評自己沒有以私論公,說自己因為高麗和隋朝的舊怨就沒有正確的看待兩國交往的真正意義。還有他一個想告誡自己的就是,不要急於使用強大的軍隊去威脅和恐嚇敵人,以達到征服的目的,真正要從心底征服一個國家,需要的是經濟和文化的手段,而不是一味的蠻用武力。

確實,李恪到現在都不能不佩服李世民的眼光和魄力還有他那雙什麼都可以看穿的眼睛。他看穿了自己是懷著舊怨看待高麗的邊關貿易問題,同時又告誡自己,利用強悍武備去征服一個國家是下策,只能征服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而透過文化的侵略和經濟的掌控方式,就可以長久的征服一個國家。

李恪汗顏,今天他確實真正體會到了天可汗李世民,那個被稱為中國帝王第一人的李世民。他使得一個國家有了傲視群雄的氣度,他使一個民族有了崇高的國際地位和輝煌的經濟文化成就,他令世界各國紛紛前來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可謂萬國來朝,德化遠播。他鑄造的強盛國力和開放包容的心態,使一個民族贏得了外族空前絕後的尊重。就這份智慧、魄力和包容之心就絕對能夠震古爍今。

想通和理解了李世民想告訴自己的道理,李恪的整個人輕鬆了許多,用完晚膳,他不由的又叫楊恩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