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再敢擺資格!
拍攝毛澤東撤離延安的場面需要上千群眾演員,因為要找家有破舊衣服的農民,只得到幾十裡外的山溝中找人。攝影師擔心,這些山溝裡出來的群眾演員會不會膽怯驚慌,會不會總是盯著鏡頭看。拍攝開始了,老大爺趕著牛車,默默地走著,老大娘雙眼含淚,默默地走著,所有的群眾演員都自尊地透過鏡頭前面,沒有一人掃一眼那洋玩藝兒!北京來的電影人舉起大拇指欽佩陝北老鄉!
作者心中感嘆:中國的地域文化相當豐富,任何地方都不敢小看。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進駐延安。那時候,人們大概不會像1984年的作者,自以為正在進入一塊聖地。但是,1937年的人們,卻又不會像作者1984年初見延安時那樣失望。
那年月,到得延安,就是窮途末路之中見到一塊寶地!
延安是陝北的“大”地方,古來就是州府所在,專區級別的城市。
中共中央到達西北根據地的時候,這塊落腳地不過有延長、延川、保安等6座縣城,游擊區分佈在陝北、隴東17縣。陝北的縣城,也就是個小鎮子,一條街道、一個衙門(縣政府),一間郵電局,一支保安隊,五臟不全的一隻小麻雀。中共中央就夠精簡的了,一個縣城也擺不下。共產黨的根基在農村根據地,國民黨的本事在城市交通線。中央蘇區曾是共產黨最大的根據地,有15座縣城,250萬人口,但是,州府級別的城市,只是打下過漳州、贛州,住了沒幾天就撤出了。西北蘇區的規模本來就小得多,延安、綏德、定邊、慶陽等專區城市又釘在游擊區域之中,駐守州府的國民黨軍隊隨時可以發兵下鄉掃蕩。蘇區的區長、縣長,整天把大印裝在兜裡,隨時準備跑反(陝北詞彙,詞義在轉移與逃亡之間)。沒有延安的西北根據地,就像個不足月的胎兒,還沒長出心臟。
這次獲得延安,共產黨的西北根據地就能夠成人、出生、見天日了!
1936年12月12日張楊發動西安事變,第二天就決定放棄延安。14日,張學良駕駛飛機到延安迎接周恩來。周恩來帶領葉劍英、李克農、曾山等人從瓦窯堡到達延安,周、葉、李立即乘機去西安,留下曾山接管延安。
曾山住進延安師範學校,迎面碰上教務主任林迪生。這林迪生在上海時同曾山一個黨支部,後來留學日本,再回到上海時中央已經撤離,接不上組織關係就來延安找黨。林迪生告訴曾山,張學良一走東北軍就撤出延安了,留在城裡的還有國民黨的縣黨部、保安團,聽說共產黨的幹部留住在師範,就打算夜裡動手。曾山這個接管大員,又得連夜脫逃。看來,凡是寶地,都不能讓你輕易得手。待到17日紅軍大隊趕到,曾山才揚眉吐氣地開進延安。①
這延安本是陝北交通樞紐。向南大路通往西安,西北走向定邊、寧夏,東北連線綏德、內蒙。往來的商旅繁榮了這裡的市集,延安城裡街道縱橫,商店、旅社、戲臺、廟宇,應有盡有,還有高大的城牆環抱全城,活脫脫一座像模像樣的城池。延安內外,四通八達的大路可行汽車,東門外還有飛機場,更使這裡有了一些現代氣息。
延安(2)
得到這樣一座繁華城池,中共中央卻並未搬入官衙,毛澤東、張聞天等人選擇了鳳凰山腳的窯洞居住。這窯洞可是中國北方民居的一大發明。黃土高原土質密實,垂直切下土壁,向內挖個弧頂洞穴,安上門就可以居住了。這種建築節省磚石,不用木樑,講究的砌上石圈,也很體面。整個山體都是保溫隔熱層,洞內冬暖夏涼,而且還是天然的防空洞。從延河望去,延安城的磚瓦平房逶迤而上,一直連上鳳凰山腳的窯洞,那窯洞又一層層挖上去,活像巨大的樓房,這延安真是雄偉!
毛澤東到了什麼地方,總是立即派人找地方誌,找宿儒耆老,瞭解風土人情。延安又名膚施。相傳,釋迦牟尼佛的三世屍毗王,就是在這裡涅槃昇天。那日,屍毗王發現一頭老鷹正在追逐一隻鴿子,屍毗王打算營救可憐的鴿子,但老鷹非說自己不吃鴿子也要餓死,也要屍毗王營救。慈悲為懷的屍毗王既不願鴿子喪生,也不願老鷹餓死,只得割下自己身體的肉來餵食老鷹。鴿子得救了,老鷹吃飽了,屍毗王自己卻鮮血流盡而死。屍毗王“捨身救鴿”感動神靈,登時得以復生成佛。這個著名的“經變”故事,原來就發生在延安的清涼山!屍毗王在延安“施捨”自己的“肌膚”,延安因此又名“膚施”。
留下屍毗王事蹟的清涼山是佛教聖地,豎有“清涼第一”的石頭牌坊,左右有聯:“二水繞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