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金融危機(2)
但好日子總有到頭的時候,隨著冷戰和海灣戰爭的結束,美國國家安全的壓力大大減少。1992年,年輕的克林頓擊敗海灣戰爭的勝利者老布什成為美國總統,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發展國內經濟上來,推行“資訊高速公路”計劃,使得美國成為資訊化時代的領頭羊,經濟發展迅速。到了1995年,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由貶值轉為持續升值。由於美元持續、大幅度升值,泰銖實際有效匯率跟隨美元不斷走強,削弱了泰國的出口競爭力,1996年泰國出口增長從1995年的24%下降到3%。出口下降導致泰國貿易逆差迅速擴大。1995年泰國貿易赤字達到162億美元,佔GDP比率超過8%。
進口大於出口,就意味著賣出去的東西少,買進來的東西多。由於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是美元,所以貿易的逆差只能用美元來填補。填補這個缺口的美金主要是兩個來源,第一是泰國中央銀行的美元儲備,第二個來源就是外債或者外商投資——外資進入泰國,必須先把美元兌換成泰銖,這樣就可以增加泰國中央銀行手中的美元。但是這些美元不是白送的,外商手裡拿著泰銖,隨時可以把它們再換成美元。所以這些美元可以看做是泰國中央銀行從外商那裡借來的債務。外商畢竟不是慈善家也不是愛國人士,一旦覺得在泰國經濟出問題了,就會立刻撤退,泰國中央銀行就必須把美元還給外商。
就是在這個時候,泰國政府放鬆了警惕,為了解決貿易赤字,給外資進入泰國開啟方便之門。實際上,墨西哥金融危機剛剛結束,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投機資金就已經開始不動聲色地進入泰國。他們並不是投資於長遠發展的工業,而是蜂擁而上,爆炒泰國股市和房地產,因為這些東西可以迅速買進賣出,不用像投資製造業一樣必須有較長的資金週轉期。在這些資金的衝擊下,泰國股市和房地產價格暴漲,造成虛假繁榮,掩蓋了泰國製造業衰退,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的事實。
在表面繁榮的假象裡,泰國政府沒有能夠及時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和進行金融制度改革。任由外國投機者利用手裡的價值被嚴重高估的股票和地產作為抵押,從泰國金融機構獲得大量貸款。1996年底,泰國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房地產貸款分別佔總貸款的和,其中相當一部分資金是外資所為。1996年,房地產泡沫破滅,造成商業銀行和金融公司經營狀況惡化。1996年6月底,泰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達到1兆7 800億泰銖,不良資產率達到。其他東南亞國家如印尼、菲律賓等國家的情況也基本類似。
現在,索羅斯開始亮劍了。不動則已,一擊必殺,正是索羅斯最喜歡的風格。
1997年2月,索羅斯帶領國際遊資對泰銖發動第一波攻擊,手法仍然和襲擊英鎊一樣,大量借入泰銖,在外匯市場上兌換成美元。泰國中央銀行運用2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干預外匯市場,平息了這次風波,索羅斯空手而回。
三個月之後,他捲土重來,除了實實在在的攻擊外,還不忘四處調兵遣將,尋找幫手。6月27日的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寫道:“像索羅斯這樣的大投機家不排除使泰銖貶值20個或者更多個百分點的可能性。”憑藉英鎊狙擊戰和墨西哥金融危機中樹立起來的“威信”,他的話對全世界的投機者就是金科玉律,於是國際金融市場上再次盛傳泰銖貶值,全世界的投機資金都被他調動起來,引發泰銖匯率大幅波動。泰國中央銀行透過“東亞中央銀行總裁會議”的會員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以百億美元的代價把匯率維持在25泰銖兌1美元的價位。
索羅斯的前兩波攻擊都以失敗告終,但卻有效地減少了泰國中央銀行的美元儲備,並且在投資者心中製造了恐慌,那些以前大舉進入泰國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短期資金瘋狂撤退,泰銖貶值壓力進一步增加,外匯市場出現了連續不斷的恐慌性拋售。到1997年6月底,泰國外匯儲備下降300億美元,失去了繼續幹預外匯市場的能力。到了1997年7月2日,泰國政府被迫宣佈放棄盯住匯率制度,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當天泰銖匯率最低曾達到1美元兌銖,貶值幅度高達30%以上。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東南亞金融危機(3)
索羅斯深諳“集中優勢兵力,個個殲滅敵人”的原則,且運用自如。他的策略就是集中資金全力攻擊“四小虎”中最脆弱的泰國經濟,徹底擊垮泰銖。在泰國政府放棄抵抗,任由泰銖貶值之後,他又利用大眾的恐慌心理迅速轉戰東南亞各國,逐個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