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慶五年三月,田惟彰駕崩,太子田從熙即皇帝位,尊封皇后蘇氏為太后,剛做了太子妃僅一月的宋氏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皇后。
新帝登基少不得要多方施恩,他先是分別尊封先帝諸嬪妃為太妃,又聽從太后之命,下旨特許在喪期過後,各嬪妃可出宮至子女府中居住,享受天倫之樂。至於無子女不願出宮的,自然還可留在長安宮中居住,一應供給比之前俱升一等。
因東都宮室不多,在先帝梓宮入了陵寢之後,新帝就安排人先送來奔喪的諸嬪妃回長安,同時打算把趙王和齊王兩位兄長留在東都眼皮子底下看著。
誰知林貴妃——現在是林貴太妃了——自先帝崩逝後一直生著病,到這時才稍有好轉,趙王自然不放心母親長途奔波,要親自護送她返回長安。
田從熙只得退一步,留貴太妃在東都休養,可惜貴太妃“不識抬舉”,堅持要回長安,趙王為人子,自然也得堅持護送,田從熙很有些惱火,最後還是太后出面勸他:“來日方長,你急的什麼?就算他回了長安,也翻不出什麼浪,當務之急,是朝政。”
田從熙這才不甘心的放了趙王母子回去,他一走,留齊王也沒了意義,於是田從熙索性讓他們結伴回去了,轉而將精力用在了朝堂上。
如今朝中秦遠為左相,顧名俊為右相,秦遠為人謹慎低調,顧名俊則弟子眾多,無論是六部還是都察院翰林院,都有他的弟子在,所以雖然按例左相在右相之上,現在朝中實際卻是以顧名俊為首。
“顧名俊雖然自成一派,可他一向膽子不大,你不用急著動他,先用著他穩定朝堂,等你手下有合適的人了,再慢慢換了他也不遲。”太后如是說道。
田從熙對母后一向是信服的,聽完點頭又問:“那秦遠呢?”
太后蘇蘅回道:“秦遠這個人是個能臣,也是個孤臣,這是你父皇給你留的人,你要好好用。”
田從熙皺眉:“父皇在時也是這麼說的,但他跟大哥似乎關係不淺。”
太后道:“傻孩子,你才是皇帝,名正言順的正統。秦遠是兩榜進士出身,雖然帶過兵,但骨子裡還是個文人,他這樣的人,只會奉你為主,是不會有二心的。”
有了太后這番話,田從熙信心滿滿,開始著手想去做先帝念念不忘卻限於時勢未能完成的事情。
回到東都的田從燾聽說了新帝這段時間的動作,微微搖頭,連郝羅博都說:“皇上還是年紀小,太心急了,連三年無改父道都不顧了。”
“其實這本是先帝心中心心念唸的事,皇上此舉,實是繼承了先帝遺志。”田從燾說了一句良心話。
土地兼併、軍務廢弛、官員*、民不聊生,繁華盛景之下隱藏的危機,田惟彰並不是沒看在眼裡,只是他要顧慮的事情太多,有他的顏面,有臣子們的反應,有邊患的威脅,有很多很多,讓他一時難以下定決心放手去做。
可他又不甘心,就把這一切跟趙王和太子兩個兒子說了,希望他們這些小一輩的人能有這個魄力和決心去做這件事,讓帝國重新煥發生機,最終達成真正的盛世。
可惜,這些事他只跟兩個兒子和幾個親近信任的臣子說過,其他絕大部分的大臣是不知道的,於是在田從熙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的開始任用改革派臣子的時候,朝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很多負面的聲音。
事實上,郝羅博的評價都還算溫和的,有些老臣見了新帝這一番動作,私底下連“主少國疑、人心不附”都說出來了。
好在先帝早有佈置,兩位丞相還能頂住壓力,各部尚書雖心中各有疑慮,在兩位丞相面前也都隱而未發。再加上先帝去世之前終於下旨把軍隊的人事任免權交還給了五軍都督府,讓武官有了跟文官對抗的底氣,年少的新帝田從熙並沒遭遇多少明面上的質疑。
他本來就年少氣盛,這會兒眼見事情如此順利,越發大刀闊斧起來。而原本還有所保留的太后,見朝中一片平靜,也以為先帝佈置得當,兒子又有好幫手,不用自己操心,也放了心,只讓兒子盡力去做,就不多管了。
於是到了第二年改元的時候,田從熙終於把關鍵位置都放上了改革派官員,具體的改革方案也由此提上了日程。
“有這回事?”蘇太后聽了兒媳婦宋皇后的一番話,很有些驚詫,“你跟皇帝說了沒有?”
宋皇后搖頭:“臣妾不知怎麼跟皇上提起。”
蘇太后看她青澀的眉眼間有著不安,就軟了聲調,拉起她的手說道:“你是皇后,也是熙兒的妻子,夫妻之間,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