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街坊鄰居進去董永的爺爺董三木家裡面以後,把董三木身上蓋著的被子掀開一看,董三木已經是巖骨朝天(巖骨朝天是一句方言,巖骨朝天就是人死亡的時間已經有一會兒,屍體已經變得硬邦邦的,像巖骨一樣硬邦邦的意思)。
董永的爺爺董三木已經硬邦邦了。
接下來的事情呢?
簡簡單單,隨隨便便,找個地方,挖一個坑,然後把董永的爺爺董三木的屍體丟進去,再用泥巴蓋住,就大功告成行不行?
那樣肯定不行?
因為,董永的爺爺董三木是有著後裔也就是董永的父親董事的人,所以董三木也可以在董三木所在的董家家族的祠堂的神臺上面有一個神牌。
按照古時候的規則,原來後裔的人,死亡以後才能夠在所在的家族的祠堂的神臺上面有一個神牌。
但是,同樣的,死亡以後可以在所在的家族的祠堂的神臺上面有一個神牌的人,也不能馬馬虎虎的埋掉。
風光大葬嗎?
風光大葬就是就是葬禮很奢華的意思。
過來參加葬禮的不僅僅是親戚朋友,有時候甚至把路上的行人也有拉過去參加葬禮。因為參加葬禮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所以花費比較大。因此在古時候,一般的平民百姓與風光大葬是連不上關係。
不過,作為死亡以後可以在所在的家族的祠堂的神臺上面有一個神牌的人,棺材總是必須的吧?
棺材,亦稱壽棺,老房,四塊半,壽方,是盛載死屍的空匣子,通常在葬禮中使用。裝著死屍的棺材稱為靈柩。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製造,最常見的以木製造。亦有以銅、石等製造的棺材。
上古千年至今以來,人類對自己的死亡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定理”--雖人死不得復生,但可一律歸天,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如果以科學的客觀說法來解釋歸天“定理”,它則是人們的一種心靈願望--雖人死不復生,但他的精神形象,卻永存在他人的心靈當中。人們為了將這種心靈感受以有形的對死者的懷念之情予以表達,就對死者的屍體進行安置,即安葬。人們為了讓死者到另一個世界過得更好,就為死者準備了華麗的棺材。
我國傳統喜愛以優質的梓木、楠木等製造棺材。很多人以死後能得一副好棺木為最大幸事。棺材以在農村實用為最,幾乎每位農民死後都會用棺材裝殮屍首,也有人由於其他原因死後要被火化了,但是也會在死前吩咐子孫將自己的骨灰裝在棺材裡,他們都喜歡這種土葬的方式,以儲存屍首的完整,寓意深遠。
棺材又在農村俗稱為“十頁瓦”、“十大塊”,一般為十頁木料製成,但也有用十二頁木料製成的,這種俗稱“十二元”。十頁木料做成的,其中蓋(頂蓋)為三頁,底(底部)為三頁,邦(兩邊)各兩頁,檔(前後)為5-11塊其他貴重木料。
在我國的客家人【客家為漢族的一個民系或“族群”。一般而言,客家民系是始於秦朝末至宋朝初的南遷漢族人在閩、粵、贛交界地區,融合了百越諸族,例如畲族、瑤族、南越族、閩越族等形成的民系。客家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徵繼承了正統的漢族文化,也混合了百越族文化,進而形成嶺南文化中獨具魅力的客家文化。因此,“客家”的說法是作為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也是作為一種文化的概念。由於客家人信奉勤儉,注重知識及教育,客居世界各地而不忘本,故常有東方猶太人之美譽。普通話的“客人”在客家話中被稱為“人客”,翻成普通話會與來訪之客混淆,故稱為“客家”。“客家”之稱出於明末清初的一次大規模族群在廣東土客械鬥,是由當時在廣東西部(粵西)的江門地區(時稱四邑)以“四邑人”自居的四邑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個他稱。“客家”這個他稱名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所知,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來源請求'。但部分人並不喜歡這個名詞,因為在廣東的惠州、河源、興梅等地有很多世代居住這片土地的便是被稱之先客的客家先民,這些客家先民並不比廣東其他兩個民系晚來於廣東。在臺灣的部分,清朝和日治時代以廣東祖先和福建祖先來區分,福建客家人被列入“閩籍”。】把棺材也稱壽木、老屋。全杉木打造,客家人用於裝殮逝去的老人。農家制做棺木,一般在30歲左右就要精選木料製作好,準備去世以後用。俚語云:“三十付板(指棺材),看你好大膽”。言下之意,人到中年,就要準備壽木了,沒有預備好,怕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將措手不及。故此,客家人一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