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與宋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遼軍此時殺紅了眼,並且看到對手是比自己軟很多的柿子,個個死鬥,兇猛異常。而劉光世這公子哥兒率領的接應軍隊,可能在盧溝橋附近欣賞“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未能如期接應郭藥師。城內的宋軍抵擋不住,紛紛潰散逃跑,郭藥師從城牆上用繩子墜下拼死突圍才逃回宋軍大本營。
宋軍吃了這兩個大虧之後才知道遼軍確實還是難啃的骨頭,不是做三個“俯臥撐”就可以搞定的。遼對宋從來就不是軟柿子,遼兵一知道和宋軍打仗就跟補了鈣一樣特別精神。
蕭幹率軍回盧溝河繼續同宋軍對峙,並遣精騎斷宋軍糧道,一路追殺直至宋遼邊界的白溝。宋軍潰不成軍,自王安石變法以來所貯備的軍糧,丟了個爪幹毛盡。
宋軍兩次伐遼,均以慘敗告終。按說北宋調集的伐遼軍隊,是在西北戰場打過硬仗的陝西軍,不是一般的“豆腐軍”。這支軍隊自1104年開始,同西夏、吐蕃作戰十餘年,剛剛平定了方臘的起義,稱得上是宋軍中的勁旅。童貫雖為宦官,除了###不行,軍事上也非無能之輩,种師道、劉延慶也算宋軍名將,劉光世在###方臘起義中也是表現優異,是將領中的後起之秀,怎麼同遼軍一接手就被打得現了軟柿子的原形,出去丟人現眼了呢?
毛主席曾經在《論持久戰》中指出:“優勢而無準備,不是真正的優勢,也沒有主動。懂得這一點,劣勢而有準備之軍,常可對敵舉行不意的攻勢,把優勢者打敗。”
仔細分析北宋的失敗,就會發現宋軍所籌劃的這兩次北伐,雖然在兵力上佔有絕對的優勢,但是都是倉促興師,鼠目寸光,都是為了佔一些小便宜,腦子一熱就出兵了,在前期的戰爭籌備與軍事謀劃上準備不足。
前線指揮的統帥也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到底是配合金進攻,還是意在收回失地,或者是保民安邊,童貫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打仗就是打到哪裡算哪裡。
在戰術上宋軍多步兵善守城,遼軍多騎兵善平原野戰,雙方在機動力、攻擊力上大有區別,這在開闊地形上就表現得更為突出了,相當於是讓坦克部隊和步兵在平原上較量,步兵肯定吃虧。宋軍如此部署實際上是拿己方所短克他方所長,走了宋太宗當年伐遼高粱河失敗的老路,這使得遼軍精騎在平原地帶充分地發揮了機動力與攻擊力,將北宋兩路大軍各個擊破。
宋朝的軍事決策者這時也犯了糊塗,一方面看到了遼國必然在短期內滅亡,在軍事形勢有利的時候,產生了輕敵思想,以為自己在別人落難的時候踹上一腳就可以佔點便宜,把燕雲十六州收回來;而另一方面當遭遇遼軍頑強抵抗後,這種輕敵思想又轉化為一種畏敵情緒。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 三 回 渴復土敗盟攻遼地 忍屈辱童貫得燕山(5)
宋軍人數眾多,戰鬥力不如對方,自滿輕敵,正所謂驕兵必敗;遼軍人數雖不如宋軍,但戰鬥力高於宋軍,被宋人擠兌急了,俗話說“兔子急了還咬人”,遼軍拼死作戰,正所謂哀兵必勝。這正是應了一句歌詞“眼睜睜地看著你,卻無能為力”,宋軍的戰鬥力之低下,可見一斑。
北宋在伐遼戰爭中也不是一無是處,雖打仗不行,但是對遼的“###”工作確實做得不錯。招降納叛可以說是童貫這位老宦官的核心專長,畢竟作為太監,雙面性格可以使他很容易就進行換位思考。想當年他在陝西主抓對夏作戰工作時,就對此屢試不爽。在###方臘起義的作戰中,也有不少的成功案例。
在好政策“胡蘿蔔”的激勵下,遼將郭藥師的臨陣叛變,可把耶律淳小政府坑苦了。實際上在燕京的遼軍號稱有六七萬,除去一些水分,真正能打仗的也就不過蕭幹、耶律大石、郭藥師率領的三四萬人。郭藥師率軍降宋一下就拉走了一支將近一萬人的精兵,這使得本來就很窘迫的遼國更是雪上加霜。即使是後來蕭幹大敗宋軍於燕京城下,也沒有更多的兵力投入進攻擴大戰果。
可憐的遼國面臨宋金兩國兩個方向的夾擊,最終滅亡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在單個戰場或者單個戰役上的勝利,也不可能改變其最終滅亡的命運了。這就如同1945年的德國,即使德國打贏了柏林保衛戰,也只不過是苟延殘喘,不可能改變法西斯滅亡的命運。
北宋兩次伐遼雖然失敗了,但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呀,還是極大地消耗了遼國的實力,以至於金兵南下進攻,遼國已拿不出像樣的兵力防守長城一線的重要關隘了。
而主管北方軍事的宦官童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