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徒弟,有這樣的手段無可厚非。
印象中,孟同知長相不錯,身體卻十分瘦弱,不知為何會從軍。不到四年就爬到了從三品,就算不是道衍的徒弟,才幹也不可小覷。
他日得見,說不得要討教一下。
搖搖頭,拋開其他念頭,徐增壽示意楊鐸靠近些,附在他耳邊,這般如此,如此這般的吩咐一番,笑著拍了拍楊同知的肩膀,“震武的能力,吾知曉。盡力施為,莫要墮了汝父當年的威風。”
“卑職遵命!”
楊鐸領命,起身告辭。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門後,徐增壽將杯中茶水一飲而盡,前日同谷王有約,今天的晚飯又不能在家中用了。
吩咐過長隨,徐增壽換了一身外出訪客的藍色衣袍,腰繫玉帶,披上斗篷,英武中帶著文雅,同徐輝祖愈發的相似。
得知徐增壽又去了谷王府,徐輝祖沒說什麼,揮手讓護衛退下,負手立在窗前,看著有些陰沉的天色,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為了徐家,他的確該好好想一想了。
進入十二月,燕王突然班師回了北平。
山東境內烽火暫熄,守衛濟南的盛庸和退入宿州的平安卻嗅到了一絲不尋常。形勢大好卻突然撤退,要麼是北平出了事情,要麼就是在醞釀著更大規模的進攻。
盛庸和平安都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眼前不過是暴風雨前最後的寧靜,燕王再來時,恐怕就是最後拼死的決戰。
京城的建文帝卻不這麼想,他更傾向於方孝孺的離間之計奏效,燕王疑心世子在他身後捅刀,大軍回師穩定根據地去了。
方孝孺也是一樣。
興奮之餘,一封聲情並茂的檄文再次出爐,繼續大罵燕王是擾亂朝綱的亂臣賊子,號召天下有識之士起兵勤王,還江山太平社稷清明。
方孝孺恨不能明日就誅滅燕王,天下穩定,他才可繼續鑽研周禮,推行復古,實現偉大的理想。
檄文發出之後,引來的不是如往日一般的讚揚之聲,反而是聲聲質疑。在建文帝和方孝孺暢想剿滅燕王叛亂,共建美好社會的時候,關於錦衣衛的流言已是愈演愈烈,壓都壓不住了。
應天府堂官察覺到情況不對,擔心背後有人操控流言的傳播,聯合五城兵馬司在城內外暗中盤查,結果卻是白費功夫。雖然知道流言大多由北邊來的流民和乞丐傳出,源頭和正主卻始終抓不到。
流民戶籍不明,乞丐也是一樣。
應天府衙役手握鐵尺,五城兵馬司的軍漢揮舞著刀鞘,看似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