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成就的部分是這個小冊子的主要內容。第三篇《中國科幻的百年曆程》是我向本次年會提交的論文。它從〃面〃上概括介紹了中國科幻的百年興衰史。第四篇《中國科幻藝術一百人物傳》則從點上介紹了這段歷史。這樣,作到點面結合、縱橫交錯。第五篇《中國科幻藝術研究回顧》介紹了到目前為止國內僅有的一些系統研究科幻文學的嘗試。中國科幻創作本身已經很薄弱了,從這樣薄弱的基礎上產生的科幻理論肯定更為薄弱。但要進一步研究中國科幻的話,這些努力都是應該得到關注的。這三篇文章加在一起,實際上是一本中國科幻發展史的提綱。可惜我無法單憑個人能力來完成這樣一個工程。
以上這本小冊子,就算是我給大會提供的書面發言。剩下的時間裡,我還想作個口頭髮言,談一個小冊子裡沒有寫到的問題:科幻文學能夠對主流文學有什麼貢獻。我想,對於在座的主流文學界人士來說,恐怕這更是大家關心的方面。
從這幾天的大會發言、小會討論以及平時閒談中,我感覺到,中國文學需要大變革,這已經成了大家的共識。任何時代任何領域的變革,其最初的萌芽總是從非主流、體制外、民間力量那裡產生的。今天相對於主流文學來說,有通俗文學、網路文學等非主流文學形式。在這些文學形式中,科幻文學是最有潛力,並且能夠給主流文學帶來最多新鮮血液的一種。為什麼有這個結論?這要從科幻文學的本質特點上談起。
自1818年瑪麗雪萊創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以來,一百八十二年中,經過世界各國科幻文學家的共同建設。科幻文學形成了如下三個主要特色。首先,科幻文學是惟一把科學作為審美物件的文學樣式。文藝工作者的職責就是努力從世界的每一個地方發現美,再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把它們表達出來。但正是在科學這個影響巨大,任何人都不可能視而不見的領域裡,主流文學家一直是迴避的。在許多主流文學界人眼裡,科學就是咬不動、嚼不爛的公式和定理,談不上什麼美。另一方面,職業科學家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科學技術中存在的美和人性的成份,但他們不善於把這些感受表達出來。正是科幻藝術,成為溝通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橋樑,使科學技術第一次成為審美物件。
而且,科學發展將如何影響整個社會,甚至將如此改變人性本身,這也是科幻文學的基本話題。所謂現代化的負面作用,在文學中首先為科幻小說家所注意到,並創作過大量相關的作品。從飛機、汽車到原子能、電腦,再到克隆技術、網路技術,幾乎沒有哪一種能夠改變社會面貌的重大發明,沒受到過科幻小說家們挑剔的質疑。在宏揚科學精神的同時如何科學帶來的負面,成為許多科幻小說的主題。
當然,主流文學中也不是沒有把視線投向科學領域的作品,比如徐遲、黃宗英的一些報告文學就把科學家和科學工作當成主題。但把整個文學樣式都壓在科學領域上,對其進行大量深入細緻地描繪的,還只是科幻文學一家。
其次,科幻文學是惟一關注未來的文學樣式。昨天小組討論會上,大家談起電子媒體的發展會不會衝擊出版物,來自浙江奉化的一位老師指著我開玩笑說,這是他們科幻小說的話題。這位老師歪打正著!六十年代,當電腦還沒有在美國普及的時候,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就寫下過一篇膾炙人口的短篇科幻小說《他們那時多麼快樂》,講一個生活在三個世紀以後的孩子,從小就是電子媒體的包圍中長大。有一次,他偶然從小朋友家裡看到一件傳家寶,一本真正用紙印刷的書。故事的情節很簡單,作者用大量筆墨,描繪了我們的這位後代,在面對一本真正的書時所產生的驚訝、感慨和愁悵之情。我舉這個例子不是同意阿西莫夫的思想,而是想說明,幾乎沒有哪一個主要的社會領域的未來,沒有在科幻作家的筆下被分析過和描繪過。二十八號報到的那天晚上,中央電視臺有這樣一則新聞:李鵬委員長觀看了蘭天少兒藝術團表演的一臺節目。節目以建國一百年為背景,表現了那時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恰好在兩年以前,四川的《科幻世界》雜誌社在成都高校中組織了一次科幻習作徵文,題目就叫《中國2050》。當時我在這家雜誌社任職,徵文由我來負責。我曾對各高校的學生代表解釋說,1998年的中國是前輩們創造出來而你們在享用,2050年的中國是你們用自己的一生去創造,而留給後代們享用。
寫這樣一個題目,就是寫你們準備如何渡過自己的一生!這幾天我在會上交了新朋友,他們手裡都有我的名片。大家可能注意到名片背面的那句話:我們之所以關注未來勝於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