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美軍苦心經營數十年之後,嘉手納成為西太平洋地區最龐大、也是基礎設施最完善的空軍基地,但是在最高強度下,一次也只能出動七十二架戰鬥機,而且得分成三個批次升空。
這個出動量,明顯不足以支援起一場高強度的對海打擊行動。
以出動六十架F…2為準,在與中國空軍對抗的時候,日本空中自衛隊至少得提供相當於攻擊機群三分之一的護航戰鬥機。按照出動二十四架護航戰鬥機計算,僅僅是戰鬥機就得動用八十四架。此外,還需要出動四到六架預警機來支援作戰飛機。在攻擊之前,還得動用十二架偵察機。如此一來,需要出動一百架以上的作戰飛機,遠遠超過了嘉手納空軍基地的支援能力。
萬幸的是,東海並不是一個足夠開闊的戰場。
即便擴張到日本與中國的領空邊緣,戰場的縱向深度也在八百公里以內,在絕大部分戰鬥機的作戰半徑之內。
這個戰場特點,讓日本空中自衛隊有了轉圜餘地。
按照日本空中自衛隊的部署,只有四架E…2D從嘉手納空軍基地起飛,E…767則直接從鹿兒島機場起飛。四架…767也將從鹿兒島機場起飛,為執行護航任務的十二架F…22A與十二架F…15J提供支援,其中十二架戰鬥機在完成護航任務之後,將轉為執行防空任務,不會立即返回嘉手納空軍基地。執行前進偵察任務的RF…4G在完成任務之後,將直接返回本土的空軍基地。
如此一來,就算沒有損失一架戰鬥機,需要立即返回嘉手納空軍基地的戰鬥機也只有七十二架。
此外,因為攻擊距離不到五百公里,戰鬥機的作戰半徑只有三百多公里,所以在完成作戰任務後,F…2還有足夠多的剩餘燃油,必要的時候可以飛往鄰近的野戰機場,補充燃油後再返回嘉手納空軍基地。
如此一來,在確保投入八十四架戰鬥機之後,日本空中自衛隊還能出動至少兩個中隊的防空戰鬥機,以應付中國空軍的反擊,或者為前出執行指揮任務的預警機提供掩護,確保在整個交戰過程中,預警機的安全都有保障。
部署完空中力量後,荒川太郎開始考慮嘉手納空軍基地的安全。
可以說,中國要想在這場戰爭中取勝,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攻擊嘉手納空軍基地,使日本喪失作戰基礎。
可想而知,如果嘉手納空軍基地癱瘓,日本連防衛的能力都沒有,更別說與中國爭奪東海的制空權與制海權。
從技術角度講,中國有足夠的能力癱瘓嘉手納空軍基地,甚至不需要動用作戰飛機。
要知道,中國用有全球規模最為龐大的戰術彈道導彈部隊,射程在一千公里以上的戰術彈道導彈少說也有一千枚,此外還有兩千枚以上的巡航導彈。只要中國使用這些導彈,嘉手納空軍基地就將遭受滅頂之災。
從戰術上看,五十枚配備了反跑道子母彈頭的彈道導彈就足夠了。
相對的,日本並沒有可靠的反導攔截系統,或者說足以跟中國第二炮兵強大戰術彈道導彈部隊相抗衡的反導力量。
雖然在第二次朝鮮戰爭後,日本加強了對反導力量的投入,更加重視彈道導彈、特別是那些具備精確制導能力的戰術彈道導彈構成的威脅,花巨資從美國引進了包括THAAD在內的戰區反導攔截系統,但是在美國尚且無力應付中國的戰術彈道導彈的情況下,日本投入再大也買不來安全。
事實上,在第二次朝鮮戰爭後,中國也提高了對戰術彈道導彈的重視程度。
雖然中國有自成體系的彈道導彈技術,用有獨自研製先進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但是在第二次朝鮮戰爭結束後,利用中俄加深軍事合作的機會,獲得了一些先進技術,包括俄羅斯的“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的制導部件。
這些技術,全都用在了新式戰術彈道導彈上,也用來改進已有的戰術彈道導彈。
荒川太郎能做的,僅是從後方調來兩套THAAD戰區反導系統與四套“愛國者3”戰術反導系統。
這點反導力量,顯然只是擺設。
中國真要打算攻擊日本的軍事基地,就算日本集中全部反導力量,也不見得能夠確保嘉手納空軍基地安然無恙。
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國攻擊沖繩,就沒有理由不攻擊日本本土的軍事基地。
也就是說,在加強沖繩的反導力量時,日本還得考慮本土反導,在橫須賀、長崎、廣島與吳等重要軍事基地附近部署反導攔截系統。
從某種意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