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航空兵只有四架j…2000與十二架j…200,只能確保在一個方向上,同時動用一架j…2000與三架j…200,最多能指揮一百二十架戰鬥機。至於用國產大型運輸機做載體的j…3000,還在測試階段,最快也要等到兩年後才能服役。
當然,中國空軍很有可能利用地面指揮中心,海軍航空兵則能依靠前出的艦隊。
這麼一來,中國空軍與海軍航空兵完全有能力在一次戰鬥中,分批次投入三百架以上的戰術飛機,形成一點五比一的兵力優勢。
事實上,這還是極端理想情況。
在嘉手納空軍基地,不可能只部署戰鬥機,不部署支援飛機。雖然可以把e…767等大型支援飛機部署在後方基地,但是日本只有四架…767空中加油機,一次只能支援十六架戰鬥機或者八架支援飛機,所以還得在嘉手納部署一些支援飛機,比如用來對付中國潛艇的反潛巡邏機。此外,中國潛艇很有可能封鎖海上交通線,襲擊運輸作戰物資的船隻,所以還得預留運輸機的起降場地。
受這些因素影響,日本最多在嘉手納部署一百六十架戰鬥機。
如果中國潛艇的威脅超過預期,則要在嘉手納增補反潛巡邏機,部署的戰鬥機就得控制在一百二十架左右。
用一百二十架戰鬥機對抗對面的上千架戰鬥機,顯然不容樂觀。
可以說,就算全部部署防空戰鬥機,把用來執行打擊任務的戰鬥機部署在本土,需要的時候由加油機提供支援,日本空中力量也很難在東海佔到便宜,更難以在確保奪取制空權的情況下壓制中國艦隊。
相反,中國空軍與海軍航空兵分工明確,不但有能力奪取制空權,還有能力消滅進入東海的日本艦隊。
除了空軍基地,還有海軍基地。
那霸港,最多能容納一支護衛群、額外支援第二支護衛群,如果要支援第三支,則要動用日本本土港口。
艦隊不是機群,跑得最快的戰艦,也遠遠比不上作戰飛機。
如果讓第三支護衛群靠後部署,日本海上自衛隊就無法在前線集中優勢兵力,也就難以對抗中國海軍的東海艦隊。
只是艦隊的自持能力超過機群,所以緩解了海軍基地的壓力。
在日本海上自衛隊中,艦隊的主要作用不是奪取制海權,畢竟在過去數十年裡,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主要任務是協助美軍作戰,守住西太平洋地區的主要海上通道,阻止敵對國的潛艇進入太平洋。在海上作戰中,日本艦隊不需要考慮反艦、甚至不需要考慮防空,只需要把精力放在反潛上。
這個戰術要求,在日本戰艦上體現得非常明顯。
可以說,除了“金剛”級與“愛宕”級之外,日本的大型水面戰艦都沒有與之噸位相匹配的區域防空能力,即便是配備了射程達到四十公里的e**“先進海麻雀”的“高波”級多用途驅逐艦,也只具備有限的區域防空能力。而在日本海軍的所有大型戰艦上,配備的都是亞音速反艦導彈,此外就只有口徑為一百二十七毫米與七十六毫米的艦炮,對海作戰能力更加欠缺。
受此影響,日本艦隊的主要任務不是奪取制海權,而是控制制海權。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對付敵人的潛艇。
在與美軍協同作戰的時候,這麼做沒什麼問題,畢竟美國海軍世界第一,有足夠的實力在任何地區奪得制海權。問題是,當需要單獨作戰的時候,日本艦隊就很難從實力強大的對手中奪得制海權了。
沒有制海權,又何從談起掌握制海權呢?
畸形的海上力量,讓日本艦隊在作戰的時候,不得不高度依賴空中力量,即以制空權來確保制海權。在掌握了制空權、把敵方艦隊擋在戰場之外後,再進入戰場,搜尋與剿滅敵人的水下力量。
這下,問題會到了空中力量上。
雖然兩支“十十艦隊”的反潛力量足以覆蓋整個東海海域,加上增派的“日向”級大型直通甲板驅逐艦,有足夠的能力對付中國海軍的攻擊核潛艇,但是沒有制空權,以及由岸基反潛巡邏機提供的掩護,日本艦隊在東海根本沒有生存的可能性,而要奪取制空權,日本就得加強空中力量。
任何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看得出來,日本空中力量必須以少打多,而且必須打贏。
打不打不是問題,問題是能不能打贏。
如果在十年前,日本當局不會有所顧慮,因為日本擁有較為明顯的空中優勢,上百架經過了第三次效能升級的f…15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