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讓第四十七集團軍守住防線,成為重中之重。
事實上,打到這個時候,也只有第三步兵師與第四步兵師還在成建制的戰鬥,第二步兵師已經被殲滅半數,而第七步兵師已經潰不成軍。要想實現第二次戰役的目的,就得集中兵力對付第三步兵師與第四步兵師。
想清楚後,黃峙博動用了第二支預備隊,即從成都軍區調來的第十三集團軍。
當時,第十三集團軍的一個步兵師就在陽德,離第四十七步兵師不遠。按照黃峙博的命令,該師在十八日上午開拔,預計傍晚就能到達平壤東郊。只是,黃峙博沒有讓該師去加強第四十七集團軍的防線,而是給他們安排了一個新的任務:攻打平壤。
這個決定,讓戚凱威等參謀很難理解。
第四十七集團軍已經趕在第四步兵師之前控制了平壤北面的公路,因此阻擊第四步兵師的重點在郊外的防線上。
攻打平壤,有什麼意義?
顯然,黃峙博的觀點與參謀完全不同。
第四步兵師要想突圍,除了依靠自身的力量之外,還得求助於其他部隊,比如駐守平壤的韓軍。
從戰術上講,突圍要想成功,必須依靠援軍。
可以想像,聯軍肯定會調動平壤的韓軍,從背後衝擊第四十七集團軍的防線。
問題就在這裡,第四十七集團軍臨時構築防線,而且平城到平壤只有二十多公里,根本經受不住兩面衝擊。雖然韓軍的戰鬥力不怎麼樣,但是有足夠的兵力,也就足以對第四十七集團軍構成威脅。
在安排防禦的時候,為了應付韓軍,第四十七集團軍至少抽調了一半兵力。
讓第十三集團軍的步兵師去攻打平壤,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雖然第十三集團軍步兵師的戰鬥力也不怎麼樣,根本不適合攻堅作戰,在陣地防禦戰中反而更有用,但是打韓軍,關鍵不是有多少裝甲力量,而是有多大的氣勢,或者說在進攻中表現出來的決心。
透過第一次戰役,黃峙博已經認識到,韓軍只會打順風仗。
要是戰況不利,韓軍的戰鬥力將直線下降。
比如在定坪,韓軍先後動用了六個旅與一個師,近四萬兵力,花了數天時間,就是沒能突破僅僅由一個空降師守衛的陣地。
在第六十五集團軍攻打高城的戰鬥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在順風順水的時候,韓軍打得很勇猛,可是隻要戰況不利,韓軍崩潰的速度往往比志願軍指揮官預料的還要快。
顯然,西線戰場上的韓軍好不到哪裡去。
可以說,黃峙博的這個判斷非常準確。
雖然駐守平壤的韓軍多達十四萬,而且隨著聯軍收縮防線,兵力還會增加,但是在西線戰場上唱主角的是美軍,而且在第一次戰役之後,為了穩住東線,聯軍把韓軍的幾支精銳部隊都派了過去。
也就是說,留在西線的,幾乎都是韓軍的預備役部隊。
要是打出氣勢來,用一個師打下平壤也不是件奇怪的事情。
當然,黃峙博並沒指望用一個師打下平壤,他的目的很簡單:用積極主動的進攻牽制住平壤的韓軍,減輕第四十七集團軍的壓力。
此外,在第十三集團軍參戰後,第四十七集團軍能把更多的兵力用在北面防線上。
只是,這個部署非常大膽。
要知道,如果第四十七集團軍沒能頂住第四步兵師,又沒能牽制住平壤守軍,美軍的兩個主力師就能從平壤突圍,而在平壤南面,第三十九集團軍不見得能迅速打下石潭裡,美軍就能一路向南,在兩天、甚至一天內到達平山,集中兵力攻打第五十四集團軍,然後從平山突圍。
沒有必要懷疑黃峙博的膽魄,能有一口氣吃下四個美軍師的膽量,絕對不缺乏魄力。
問題是,在關係到戰役成敗的問題上,黃峙博也不願意承擔太大的風險,所以在向第四十七集團軍增派了一個師之後,黃峙博把重點放到了正面戰場上。阻止美軍突圍的最好辦法不是被動防禦,而是牽制住美軍的突圍速度,讓美軍不得不把更多的兵力用在其他地方,比如應付志願軍的進攻部隊。
問題是,打到這個時候,黃峙博手裡只有兩個步兵師了。
要知道,第十三集團軍與第十六集團軍都只有兩個師。
兩個師,能做什麼?
用在正面戰場上,即協助第二十四集團軍的話,恐怕什麼用也沒有。
打了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