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不到二百公里的戰場縱深,而且持續時間最多十天,遠達不到美軍的標準,但是比起其他集團軍來說,仍然是一個非常明顯的進步。別的不說,在低強度的作戰行動中,第二十四集團軍不再受軍區司令部與四總部限制,具備非常強大的獨立作戰能力。
當然,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作戰能力,陸航顯得至關重要。
作為第一個編有獨立航空旅的集團軍,第二十四集團軍擁有近兩百架直升機,除了一個攻擊航空營的二十架武裝直升機之外,其他的全是運輸直升機,而且都是運力不算太差的中型直升機。
按照黃峙博的建軍標準,航空旅能在一個突擊波次中,把一個整備步兵營的全部官兵與一週的作戰物資送到一百五十公里之外,並且隨後每天運送五百五十噸物資,並且承擔起兩百公里範圍內的空中支援任務。
這個標準不算低,甚至不比美軍差。
只是,在戰爭爆發前,第二十四集團軍還不具備空中突擊能力。
歸根結底,不是黃峙博沒有這個能力,而是在陸航的分配問題上,他沒有決定權,而在空運上,還得應付空軍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在朝鮮戰場上,打的不是低強度戰爭。
沒有制空權,還得大量使用電磁武器,第二十四集團軍的低空突擊能力很難派上用場。
在安排部隊入朝的時候,黃峙博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把第二十四集團軍放在最後面。按照他的想法,如果第一次戰役打得不順利,就得利用第二十四集團軍的能力,填補防線上的漏洞。
萬幸的是,第一次戰役打得非常順利。
只是,如何使用第二十四集團軍,仍然是個問題。
如果能夠把第二十四集團軍的低空突擊能力發揮出來,絕對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可是在綜合權衡之後,黃峙博放棄了立體進攻的想法,也就無法利用第二十四集團軍最強大的戰鬥力。
與其他六個集團軍相比,第二十四集團軍的地面裝甲力量並不強大。
雖然在入朝之前,第二十四集團軍得到加強,獨立裝甲旅幾乎變成了獨立坦克旅,而且全部換上了99改,把淘汰下來的96式交給了第十六集團軍。此外,機械化步兵師也得到適當加強,增加了一個坦克營。
當時,第二十四集團軍的主戰坦克數量達超過了二百四十輛。
只是,作為突擊部隊,第二十四集團軍仍然顯得有點單薄,特別是在以重灌備為主的第三步兵師面前。
正是如此,黃峙博採用了“田忌賽馬”的方法,把第二十四集團軍放在了正面戰場上。
說得難聽一點,即便換上第三十九集團軍,也不見得能順利突破第三步兵師的防線,反而有可能撞得頭破血流。
從一開始,黃峙博就沒有打算取得正面突破。
第二十四集團軍的任務很簡單:拖住第三步兵師,為其他方向上的縱深突破創造機會。
當天晚上,黃峙博的戰術意圖完全顯現了出來。
就在第二十四集團軍猛攻第三步兵師的防線時,第五十四集團軍在昌介裡發起猛攻,隨後第四十七集團軍跟了上來。
可以說,打到這個時候,黃峙博才算用上了主力部隊。
只是,在第四十七集團軍發起突擊之前,第五十四集團軍必須打下昌介裡,開啟通往聯軍大後方的門戶。
為了讓前線指揮官認識到昌介裡的重要性,黃峙博在當天傍晚就連續三次給第五十四集團軍下達了最高命令:務必在天亮之前打下昌介裡,並且向南面的陽德發起突擊,奪取從元山到平壤的鐵路線。
只有這樣,第四十七集團軍在向平壤突擊的時候,才會沒有後顧之憂。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在戰役的第二天打下陽德,東線戰場上的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三十九集團軍也能向西推進。
也就是說,到時候志願軍能把全部兵力放在西線戰場上。
用七個集團軍對付四個美軍師,勝算肯定不會差到哪裡去。
只是,聯軍指揮官並沒意識到真正的危險。
事實上,當天晚上,皮特根本不知道第四十七集團軍跟在第五十四集團軍後面,還運送了兩個集團軍五天的作戰物資。
以當時的情況,聯軍很有可能把第四十七集團軍當成了第五十四集團軍的後勤部隊。
不管怎麼樣,在第五十四集團軍使出全力,用一個整編步兵師猛攻昌介裡的時候,聯軍在這裡只有三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