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在這場戰爭中,人民軍的戰略反擊力量沒有派上用場。!~!
..
第一百六十六章 硬骨頭
第一百六十六章硬骨頭
戰爭是最難以預測的力量對抗,因此指揮戰爭的首要原則就是因地制宜,簡單概括起來就兩句話,一是“知己知彼”,二是“天時地利人和”。對任何軍隊來說,這都是通往勝利的不二法mén。
在這場戰爭中,也是志願軍要想以弱克強,必須嚴格遵守戰爭的基本原則。
黃峙博非常清楚的知道這一點。
在制訂戰役計劃的時候,黃峙博幾乎把所有工作jiā給了參謀,唯獨在選擇主攻方向的時候親自刀。
當時,對黃峙博的選擇持異議的人不在少數。
反對聲,主要來自陸軍主力集團軍的指揮官,特別是第三十九集團軍的中高階軍官。
在他們看來,第三十九集團軍是貨真價實的重灌集團軍,在兵力規模上相當於兩個美國陸軍師,超過了中國陸軍的所有野戰集團軍,不但擁有全軍唯一的坦克師,還有一個裝甲師與一個機械化步兵師,是中國陸軍中唯一擁有三個滿員甲級主力師的集團軍,此外還有兩個獨立裝甲旅與一個獨立炮兵旅。如此強大的戰鬥力,只有在合適的戰場上才能發揮出來,而朝鮮西部平原就是最合適的戰場。
受此影響,第三十九集團軍一直堅持在西線開打,重點打擊美軍的第三步兵師與第四步兵師。即便不能做到全殲兩個美軍師,也有希望殲滅其中一個。如果能夠得到支援,比如讓第六十五集團軍協同作戰,也不是沒有希望全殲兩個美軍師。
顯然,這是“大陸軍主義”產生的典型作戰思想。
在這些陸軍官兵眼裡,似乎只要有足夠強大的裝甲力量,有沒有空中掩護都一樣,強大的陸軍能解決一切問題。
嚴格說來,也不能完全怪責“大陸軍主義”。
早在二十多年前,也就是海灣戰爭之後,中**隊從上到下就認識到,戰爭主角已經是空中力量,再強大的陸軍在戰爭中,也只是地面佔領者,而不是戰爭主導者。沒有強大的空中力量,陸軍絕對會一敗塗地。
這個深刻的認識,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動了中**隊的現代化改革。
在隨後的幾年之內,中**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進行改革開放後的第二次大規模裁員之外,還相繼從俄羅斯引進了包括u…27、u…30m戰鬥機、…300、“道爾m1”防空系統、“現代”級驅逐艦與636型潛艇在內的眾多現代化武器裝備,並且先後完成了j…11、j…10戰鬥機、j2000、j200預警機、052驅逐艦與039型潛艇等國產武器裝備的研製與生產工作,在短短十多年內,把中**隊的現代化程度一舉提升了三十年,完成了跨代式飛躍。
在陸軍主導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陸軍的支援,肯定不會有這樣的軍事改革成果。
事實上,正是陸軍在積極推動軍事改革。只是在堅持本土防禦戰略的情況下,陸軍仍然是絕對主力,空軍、海軍與二炮只是對陸軍的有力補充,而不是像崇拜進攻戰略的美軍那樣取代陸軍。
志願軍地面部隊在這個時候跟黃峙博唱反調,歸根結底還是與黃峙博本人有關。
打了一個多月,空軍與海軍出夠了風頭,連沒有正式參戰的二炮都派遣技術官兵,在二線戰場上做出了突出貢獻,唯獨只有陸軍、特別是正規部隊,一直沒有獲得上場機會,還被黃峙博一再推遲入朝時間。
顯然,陸軍官兵非常不滿。
因為不敢直接頂撞黃峙博,所以只能在別的地方發洩,比如在策劃戰役行動時,透過合理方式表達不滿情緒。
可惜的是,黃峙博不是那種“通情達理”的司令官。
在做出決定後,別說作戰部隊的軍官,連司令部的參謀也無法影響他。
黃峙博選擇在東線開打,而且以咸興為主要突擊方向,除了猛擊聯軍防禦最薄弱的蜂腰部之外,就是蓋馬高原更利於大部隊隱蔽。
第一次地面戰役的成敗不在於投入多少兵力,也不在於消滅多少敵人,而是能否達到戰役的突然ìng,即在聯軍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發起進攻,迅速取得突破,從而一舉扭轉戰場態勢,讓聯軍不得不按照志願軍的節奏打。
只要掌握了主動權,接下來怎麼打,都不是問題。
從理論上講,黃峙博充分利用了“地利”。
戰鬥開始後,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