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聯軍發現渡江的不是八萬人,而是區區兩萬多人,肯定會有所防範。
箭已離弦,不管戚凱威的偽裝戰術能否發揮作用,志願軍都將在大部隊渡江後的第四個小時發動全面進攻。
與阿倫上將預測的一樣,黃峙博把重點放在東線上,而且正是從蓋馬高原發起突擊。
這個戰術選擇沒什麼好奇怪的,因為到底該怎麼打,不是由指揮官決定,而是由戰場環境決定。
在很大的程度上,地形條件決定了地面戰術。
朝鮮戰場上,可供選擇的反擊方向只有三個,即西線、東線與中路。
從地形條件出發,西線肯定不是理想選擇,因為平原地區更適合高度機械化的聯軍地面部隊,也能使聯軍的制空權得到充分利用,對於缺乏空中掩護的志願軍來說,在平原上作戰本身就是冒險。
如果只考慮敵我態勢,中路是最佳選擇。
問題是,如果從中路發起進攻,也就是從聯軍東西兩線軍團之間開啟突破口,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迅速穿ā的突擊能力,二是足夠多的兵力。只有迅速穿ā,才能在聯軍堵住突破口之前取得決定ìng勝利。只有兵力充足,才能在開啟突破口之後,擴大突擊範圍,在整條戰線上向聯軍施壓。可惜的是,這兩個條件都不具備。沒有空中掩護,地面部隊的突擊速度肯定快不起來。在僅有三個主力集團軍、而且只能投入三分之二兵力的情況下,要想全線進攻更加不可能。
剩下的,只有東線了。
由實際情況選擇了主攻方向,剩下的戰術選擇就得看指揮官了。
最初的時候,黃峙博盯著第一陸戰師。按照他的判斷,動用三個集團軍,圍殲第一陸戰師的難度不會很大。不管怎麼說,這支志願軍不是小米加步槍的步兵,而是擁有大量主戰裝備的jīng銳之師。即便沒有制空權,只要戰術應用得當,特別是充分利用了進攻開始後的幾個小時,就有把握包圍第一陸戰師。
在一場戰鬥中殲滅一個美軍陸戰師,肯定是非常重大的勝利。
只是,其中的困難也非常突出。
最大的問題是,把三個主力集團軍放在東部沿海平原上,兵力肯定非常驚人,也就更容易遭到毀滅ìng的空中打擊。
要知道,只要聯軍反應過來,一個bō次的空中打擊就能摧毀一個裝甲師。
把所有jī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真要有個三長兩短,別說取勝,不輸得很慘就不錯了。
其次,第一陸戰師遭到猛攻之後,不見得會突圍,很有可能抱團死守,因此進攻將演變成攻堅戰,而要想速戰速決,就得避免攻堅戰。
在黃峙博猶豫不決的時候,二部送來的一份情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杜魯mén”號等三艘航母已經從夏威夷出發,預計將在數天之後抵達日本。如果聯軍急於恢復海上存在,這三艘航母就會與第71特ún艦隊的護航戰艦會合,從宗谷海峽或者津輕海峽進入日本海。
以核動力航母的航行能力,五天之後,第71特ún艦隊就將回到戰場上。
顯然,這不是什麼好訊息。
第71特ún艦隊回來後,聯軍的遠端支援力量將成倍增長。在執行支援任務時,三支艦載航空兵聯隊頂得上半個美韓空軍。即便志願軍能夠依靠全面電磁戰,在進攻的最初八個小時裡抵消掉聯軍的空中優勢,可是在隨後的戰鬥中,志願軍就得承受猛烈的空中打擊,而圍殲第一陸戰師,肯定不止八個小時。
黃峙博不得不改變想法,尋求更大的突破。
可以說,正是這個意外因素,讓黃峙博不得不考慮動用第十五空降軍。
要想取得更大的突破,三個主力集團軍肯定辦不到,至少三個集團軍的縱深突擊能力都非常有限。只有動用空降軍,才有能力在更為廣闊的戰場上作戰,也才有希望在聯軍的防線上開啟突破口。
只是,有沒有必要因此改變戰役目的?
說得簡單點,就是有沒有必要繼續圍繞著殲滅某支美軍主力部隊展開作戰行動?
雖然從個人立場出發,黃峙博仍然希望取得開mén紅,在第一場地面會戰中充分展現志願軍的戰鬥力,讓聯軍膽怯害怕,從而更加輕鬆的應對今後的戰鬥,但是現實讓他不得不改變想法,如果圍繞著某支美軍主力部隊打,最終很有可能得不償失,因為擴大戰役範圍後,志願軍很難在區域性戰場上獲得兵力優勢。
沒有兵力優勢,還打什麼殲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