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火箭彈能夠攜帶一百五十公斤重的戰鬥部,而一具破壞半徑為二十公里的電磁戰鬥部的重量還不到一百公斤,所以在減輕了戰鬥部質量之後,可以攜帶更多燃料,也就能夠大幅度提高è程。
按照志願軍的測試,這種編號B的特種火箭彈的最大è程超過二百五十公里。
這個è程,足以覆蓋整個戰場。
為了確保攻擊的準確ìng,B均採用了慣ìng彈道修正系統,即火箭彈在飛行途中可以修正彈道。因為電磁戰鬥部是面殺傷武器,不需要過分強調jīng度,所以沒有必要採用末段制導系統。
在眾多改造中,最大的麻煩是避免火箭彈相互影響。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前一枚火箭彈的電磁戰鬥部摧毀後面火箭彈的控制系統,使後面的火箭彈無法引爆。
工程師想出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解決辦法,即採用時間引信,在火箭彈發è的時候,裝定戰鬥部的引爆時間,然後使戰鬥部處磁遮蔽狀態,不受外界影響,也就不會被其他火箭摧毀。
這樣一來,就能一次向同一區域發è多枚火箭彈,確保徹底消滅敵人。
必須承認,戚凱威確實心狠手辣。
別說多枚火箭彈,只要有一枚火箭彈在聯軍戰鬥機群附近引爆,恐怖的電磁威力就已經夠聯軍飛機喝一壺了。只是誰也無法保證所有火箭彈都能正常引爆,不會出現臭彈,所以戚凱威“很有必要”地增強了打擊力度,用數量提高成功率。
向同一區域發è四枚火箭彈,足夠保證攻擊得手了。
有四十個炮兵連參戰,在戚凱威下達命令之後,四十mén火箭炮在半分鐘之內陸續發è了火箭彈。
雖然火箭彈屬於低可探測ìng目標,但是其彈道高達二十多公里。
幾秒鐘後,聯軍發出了導彈襲擊警報。
顯然,聯軍把分散發è的一百多枚火箭彈當成了短程彈道導彈。
只是,火箭彈攻擊還沒有結束。
一分鐘後,又有四十mén火箭炮發è了火箭彈。
第三輪打擊稍微晚了一點,而且只有二十四mén火箭炮投入戰鬥。
到此,志願軍分別向發現了聯軍戰鬥機的區域各發è了兩批火箭彈,把打擊力度提高了整整一倍。
這個時候,聯軍也做出了正確判斷,升空的不是彈道導彈,而是遠端火箭彈。
志願軍發動地面進攻了?
聯軍指揮官非常驚訝,等到算出火箭彈的彈著點之後,就更加驚訝了。因為這些火箭彈的彈著點附近都沒有聯軍的地面部隊,很多還在戰線北面,如果落地的話,挨炸的不是聯軍地面部隊,而是人民軍。
志願軍想幹什麼?
想到剛剛飛來的無人駕駛戰鬥機,以及志願軍以前用彈道導彈做的好事,聯軍指揮官出了一身冷汗。
那些火箭彈不是彈道導彈,卻承擔著與彈道導彈一樣的任務。
火箭彈打擊的不是地面目標,而是在空中盤旋的作戰飛機!!~!
..
第一百六十三章 秘密武器
做出判斷後,聯軍指揮官立即下令,讓處在火箭彈彈著區域裡的作戰飛機緊急疏散。就到
火箭彈的速度比不上彈道導彈,飛完二百四十公里,至少需要五分鐘,而戰鬥機能在兩分鐘之內飛行三十公里,離開火箭彈的打擊區域。沉著應對的話,聯軍有很大的把握避開這輪攻擊。
可惜的是,並非所有飛行員都能沉著應對。
聯軍指揮官下達命令後,前線飛行員頓時緊張起來。
志願軍的電磁攻擊早已名聲在外,在“雷霆”行動之後,韓國當局甚至下令,志願軍進行反擊的時候,在大首爾地區進行電力管制,即臨時停電,以免重要的國家戰略基礎設施遭到破壞。
不管這麼做有沒有用,至少韓**民對電磁攻擊心有餘悸。
疏散中,首先出錯的就是韓國飛行員。
當時在蓋馬高原上空的F群接到命令後,驚慌失措的領隊長機沒有及時下達轉向命令,而是在轉向之後才想起應該叫上編隊裡的其他戰鬥機,結果兩架F在慌lun中相撞,一截斷裂的機翼砸中了第三架F,導致三架戰鬥機墜毀,只有第三架F的飛行員及時跳傘。因為聯軍的通訊指揮系統隨後癱瘓,所以這名韓國飛行員在人民軍控制區內忍飢挨餓三天之後,不得不為了一碗熱飯菜而走出藏身的密林,向幾名扛著長矛人民軍民兵投降。
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