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日夜間,在完成了對春川的包圍之後,第四十七集團軍沒有發起進攻,而是在聯軍的陣地外開始構築防線。此時,協助第四十七集團軍作戰的第十三集團軍也撤了下去,在後方扮演戰役預備隊。
讓博茨曼震驚的是,在二十八日,志願軍仍然不為所動,甚至沒有主動炮擊春川。
志願軍想幹什麼?
僅僅透過包圍來讓春川守軍投降嗎?
顯然,這是不大靠譜的事。作為中部戰線上最重要的戰略支撐點,春川一直是三八線上聯軍的主要物資儲備地。在志願軍打過來之前,存放在春川的物資足夠二十萬地面部隊消耗半年。
以志願軍的實力,顯然無法保衛春川半年以上。
圍而不打也就算了,隨後發生的事情,讓博茨曼不得不擔心了。
撤下去的第十三集團軍沒有閒著,除了幫助第四十七集團軍運送作戰物資之外,還在春川北面大約二十公里處開始修建戰略防線。
不是一般的防線,而是由眾多永備火力點與地下坑道組成的戰略防線。
當時,聯軍的偵察機至少發現志願軍向前方運送了上千臺工程裝置,志願軍還就地取材,生產修建防禦工事所需的原材料。
很明顯,志願軍不打算走了,而是要留在這裡。
當然,志願軍還做了很多事,比如投入數千名工程兵,加固從金華到春川的公路線,並且在沿途的所有河道上搭建了多座備用舟橋。
這些努力,有著共同的目的:解決前線部隊的後勤保障問題。
志願軍猛攻春川,博茨曼還很高興。現在,志願軍不進攻了,而是面對面的修起了防禦陣地,博茨曼坐不住了。
原因很簡單,如果防線就此固定下來,韓國又要丟掉大約三千平方公里的國土。
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
志願軍在春川站穩腳跟之後,遲早會打下春川。此外,解決了後勤保障問題,志願軍能在春川投入更多兵力,或者動用更多的後勤保障力量,支援其他部隊在其他方向上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
當時,已經有了這種跡象。
別的不說,如果志願軍把用來修路的工程部隊派給第六十五集團軍,志願軍就能在東線取得更大的突破,佔領更多的土地。
到這個時候,還看不出黃峙博的企圖,博茨曼就是不折不扣的笨蛋了。
可以說,黃峙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透過穩步推進,蠶食韓國的土地,然後讓韓國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價來結束這場戰爭。
只要志願軍穩步推進,聯軍反敗為勝的機會就非常渺茫。
別說持續幾年,就算持續幾個月,韓國當局也將被迫在極為不利的停戰協議上簽字。
對美國來說,停戰不是壞事,可是在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情況下停戰,美國當局肯定無法接受。
要知道,韓國不是美國唯一的盟友。
如果美國無法確保韓國的基本安全,其他盟友會怎麼看待美國?
題是,如何應付志願軍的蠶食戰術?!~!
..
第二百三十四章 決勝點
在反擊志願軍的問題上,博茨曼有點猶豫。
當時,博茨曼手裡只有兩支部隊可以調動,即第一裝甲師與第二裝甲師,而且這兩支部隊都有自己的戰線,不能完全調動。至少到十一月三十日之前,第二步兵師與第七步兵師無法參戰。
與之相比,黃峙博的兵力就顯得要充足些了。
在已經動用了四個集團軍的情況下,他手裡還有三個集團軍,除掉留在後面充當戰略預備隊的第二十四集團軍之外,還有第十六集團軍與第五十四集團軍。即便出於安全考慮,黃峙博得留下一個集團軍,用來應付東線或者西線上的意外情況,特別是美軍很有可能在西線發動大規模反擊,他也能動用一個集團軍來加強春川方向的進攻。這樣一來,在第四十七集團軍後面就還有兩個集團軍。
用有限的兵力去對付三個集團軍,顯然有點勉為其難。
題是,不打的話,志願軍就能鞏固陣地。
以志願軍構築防禦陣地的速度,到十二月一日,至少能把防禦縱深拓展五公里,做好應付聯軍全面反擊的戰略準備。
盯住春川打,肯定行不通。
博茨曼不得不在其他方向想辦法,而且很快就發現了志願軍的問題。
得準確一點,還是志願軍後勤保障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