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到f…22,就得在f…22火控雷達的照射範圍內。
顯然,美軍戰鬥機不會用火控雷達照射幾百公里外的預警機,也就不會被跟在預警機後面的電子戰機發現。
此時,戰術開始發揮作用。
兩個f…22中隊裡的領隊長機用雷達探測到晏鷹搏駕駛的j…11b時,翼根掛架下的電子吊艙開始工作,迅速測出了f…22火控雷達的工作頻率,以及大致方向,隨後用資料鏈發給了電子戰機。
雖然g…79火控雷達的可探測性非常低,旁瓣波束的能量遠低於主瓣,還具備頻率捷徑變功能,能在受到干擾時主動改變工作頻率,但是旁瓣波束的頻率與主瓣波束一樣,只要確定了主瓣波束的頻率,就能有針對性的探測到旁瓣波束。
電子戰機需要的,就是f…22火控雷達的工作頻率。
掌握了頻率,即便沒有在f…22的探測範圍內,電子戰機也能透過增強訊號感應靈敏度的方式,確定訊號的方向。
兩架電子戰機,透過三角法就能算出f…22的距離。
事實上,要不要算出距離都沒有多大關係。
只要確定了f…22的方位,電子戰機就能啟動臨時安裝的火控雷達,以連續掃描的方式進行照射。
因為早已掌握聯軍其他戰鬥機,比如f…15與f…16火控雷達的工作頻率,所以f…22受到連續波照射後,敵我識別器將自動開始工作,向照射源傳送帶有密碼的應答訊號,避免友軍誤傷。
敵我識別器不由飛行員控制,所以飛行員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更重要的是,敵我識別器使用的不是定向天線,應答訊號不具有方向性。
在電子戰機動手後,f…22的行蹤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
受到照射的不止有領隊的長機,還有跟在後面,保持無線電靜默的僚機。
截獲f…22發出的敵我識別訊號後,電子戰機首先確認有兩個中隊的f…22,隨後向參與作戰的戰鬥機發出攻擊指令。
發射導彈的是飛行員,可是起到關鍵作用的絕對不是飛行員。
半分種內,四個中隊的四十八架戰鬥機向二十四架f…22各發射了一枚l…12,確保每架敵機都遭到四枚導彈攻擊。
這次,志願軍使用的l…12也有所不同。
一般的l…12為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對空導彈,效能與美國的im…120差不多。實際上l…12與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