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導彈!
導彈預警衛星能夠發現彈道導彈,卻發現不了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遠端火箭彈,以及使用渦輪噴氣發動機的巡航導彈。
要想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導彈預警系統,聯軍還要加把力。
為此,聯軍不得不把西線戰場上的預警機巡邏空域由元山轉移到咸興,使其能夠探測到飛越鴨綠江的巡航導彈。
與預警機一道,美軍的e…8“聯合星”也靠前部署,用來搜尋遠端火箭炮。
聯軍這一系列的部署調動足以說明,志願軍在反擊中大規模使用電磁武器,已經對戰爭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不管聯軍是否認識到,電磁戰已經改變戰爭面貌,至少開始重視志願軍的新戰術。
可是,對付電磁打擊,並非易事。
作為電子戰的先驅,美軍在數十年前就研究過電磁戰,只是隨著蘇聯解體,很多研究工作都被迫下馬。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美國獨大的局面形成。特別是“九一一”事件後,對美國構成威脅的不再是某個大國,而是沒有國家形態的恐怖組織。美軍進行軍事改革,打擊恐怖組織、對付流氓國家成為主要任務。
受這些因素影響,美軍的電子化程度越來越高。
大到航母、小到士兵手裡的槍支,幾乎都有電子元件,而且電子產品對武器裝備效能的影響越來越顯著。
為了降低採購成本,美軍開始降低軍用電子產品的標準,甚至在一些次要領域採用了民用標準。比如在美軍最新式的“瀕海戰鬥艦”上就採用了大量商用計算機晶片,一些美軍士兵甚至把“蘋果”手機當成必要裝備。
民用裝置能大幅度降低武器裝備的製造成本,可是因此產生的問題也非常突出。
早在冷戰期間,美軍就發現,電晶體電子裝置的抗干擾能力遠不如電子管,在核大戰中能夠生存下來的,只有電子管產品。
電磁戰中,同樣是這種情況。
遭到大功率電磁打擊之後,電晶體電子裝置很容易燒燬,而電子管卻不易受到破壞。
可以想象,高度現代化的背後,潛藏著巨大的風險。
美軍發現了風險,卻沒有找到消除風險的辦法。
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中,哪一樣沒有電子裝置?步槍上的紅點瞄準鏡,坦克上的紅外成相系統,戰機上的雷達與飛控計算機,戰艦上的通訊系統與雷達系統,乃至美軍戰鬥力倍增器的軍事網路系統,均建立在電子裝置上,如果細化的話,都是一個個以矽元素為主的電晶體構成的。
換下這些裝備,顯然不可能。
關鍵是,美軍強大的戰鬥力,正是建立在強大的通訊與指揮系統上,而這些系統又建立在先進的電子技術上。
沒有了由成千上萬的電晶體組成的微處理器,美軍還能得心應手的作戰嗎?
不管是d反導攔截系統,還是導彈預警衛星、靠前部署的預警機,都是被動防禦手段,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威脅。
要想消除威脅,就得主動進攻。
問題是,美軍能夠主動進攻嗎?
志願軍名義上是僱傭軍隊,與中國沒有關係,可是志願軍的作戰支援系統全部放在中國本土。
美軍要想主動進攻,就得攻擊中國本土,至少得襲擊中國本土上空的作戰飛機。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別說攻擊中國本土目標存在巨大的軍事風險,美國總統也不會批准,因為這存在更加巨大的政治風險。
美軍走入了死衚衕,找不出有效解決辦法。
幾天下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已經在電磁攻擊中嚐到甜頭的志願軍絕對不會善罷甘休,正在積極組織新的反擊行動,而且會再次使用電磁武器,甚至會擴大電磁武器的打擊範圍。
志願軍會再次攻擊美軍的航母戰鬥群嗎?
因為在第一陸戰師發動進攻後不久,兩艘041型常規潛艇離開了清津港,所以聯軍把保護航母戰鬥群放在了首要位置上。
到這個時候,美軍已經搞清楚,襲擊“華盛頓”號的不是攻擊核潛艇。
雖然這個結果讓斯特勞斯非常難堪,因為在單方面退出停火談判前,他已經明確無誤的向英法俄與聯合國秘書長提出,中國首先破壞了交戰原則,動用了非常規武器,但是阿倫上將卻鬆了口氣,畢竟攻擊核潛艇的威脅比常規潛艇大得多。如果當時襲擊航母戰鬥群的是一艘攻擊核潛艇,沉沒的肯定不止“華盛頓”號。
問題是,兩艘041型常規潛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