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為了避免與美軍戰鬥機纏鬥,mig…31沒有降低飛行高度。讓美軍指揮官不解的是,mig…31在發射導彈後沒有返航。
因為中國空軍沒有遠端空對空導彈,所以mig…31發射的…9“阿拉莫”導彈也是從俄羅斯引進的。
作為一種上世紀七十年代開發的導彈,…9除了射程之外,沒有任何明顯效能優勢。
被mig…31的火控雷達鎖定後,e…3d的雷達干擾機自動開啟,在其後方一百多公里處的e…135也啟動了大功率雷達干擾機,壓制戰鬥機的火控雷達。只是電子壓制的效果並不明顯,mig…31的多普勒火控雷達以功率大著稱,其探測能力不亞於小型預警機,抗干擾能力非常強。
真正的反制手段,還是針對導彈的電子干擾。
…9逼近時,e…3d的飛行高度已經降到四千米,仍然在以每秒三十米的速度下降。探測到導彈發出的雷達波後,e…3d的反導對抗系統開始工作,一邊釋放出干擾鉑條,一邊對導彈制導雷達進行壓制干擾。
導彈不是戰鬥機,彈載制導雷達的功率非常有限。
預警機的電子壓制與電磁干擾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四枚…9先後丟失目標,在燃料用盡後爆炸自毀。
此時,另外兩架mig…31分別攻擊了兩架e…2d,只是同樣沒有收到戰果。
再先進的戰鬥機,沒有合適的彈藥,也很難在戰場上發揮作用。
正是對…9的不信任,四架mig…31才沒有轉向返航,而是繼續逼近目標,準備在更近的距離上發起第二次攻擊。
距離足夠近,mig…31能用雷達持續照射目標,讓…9以連續波制導方式發起進攻。
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對抗美軍的干擾措施。
問題是,隨著距離逼近,e…3d的飛行高度也在降低。攻擊中低空的預警機,mig…31必須俯衝,離開美軍戰鬥機夠不著的超高空。
打到這個時候,美軍的處境也非常兇險。
e…3d規避截擊機的時候,正在與j…10、j…11b爭奪制空權的防空戰鬥機失去支援,戰場上的形勢對美軍非常不利。
因為另外一架e…3d在朝鮮西海岸,而美國海軍的e…2d在日本海上空,緊急起飛的預警機最快也要半個小時後才能趕到,所以美軍必須想辦法彌補指揮環節上的缺陷,儘快消除空中威脅,讓e…3d返回指揮崗位。
正是如此,受到攻擊的預警機沒再下降飛行高度。
在美軍飛行員看來,落差超過兩萬米,足以阻止mig…31發起攻擊了。
顯然,美軍低估了中國飛行員的膽量與決心。
離e…3d不到五十公里時,兩架mig…31開始小角度俯衝。因為已經發射了兩枚重達數百公斤的導彈,燒掉了一半以上的燃油,所以進入俯衝階段後,mig…31的速度迅速突破了二點七五馬赫。
這是mig…31的極限飛行速度,而且只能在二萬五千米以上高度達到這個速度。
隨著高度降低,空氣密度提高,產生的摩擦熱量將使戰鬥機的駐點溫度急劇提高,最終燒燬戰鬥機。
只是戰鬥中,誰也顧不了這麼多。
攔截高速俯衝的截擊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半分鐘不到,mig…31與e…3d的距離縮短到了三十公里。
面對頭頂上方的威脅,e…3d別無選擇,只能再次俯衝,與截擊機拉開距離。
只是這個時候才想到規避,已經來不及了。
兩架mig…31再次發射了導彈,而且採用了連續波制導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戰鬥機必須把機頭對準目標,讓雷達持續照射目標,導彈接收目標反射的雷達撥,沿著雷達撥的傳播方向攻擊目標。
萬幸的是,導彈比戰鬥機飛得更快。
半分鐘後,三枚…9先後擊中了e…3d,只有一枚…9受到預警機拋射的干擾鉑條影響,沒能命中。
擊落預警機後,兩架mig…31立即改出俯衝,以追快的速度爬升。
此時,最近的美軍戰鬥機還在五十公里之外。雖然有兩架f…15發射了im…120,對mig…31進行攔截,但是隨著截擊機爬升到二萬五千米以上,採用火箭發動機的im…120就跟不上了。
兩分鐘後,把飛行高度降低到一千五百米的兩架e…2d也遭到攻擊。
雖然只有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