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軍看來,即便只有一百四十三架f…22,也足以擊敗任何對手。
問題是,並非所有地方都能部署一百四十三架f…22。在很多時候,美軍仍然得讓已經服役三十多年的f…15充當主力。
西太平洋地區,只有三座基地能夠部署f…22,即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沖繩的嘉手納空軍基地與日本本土的厚木空軍基地。
安德森空軍基地離朝鮮太遠,只能作為f…22的轉駐場地。
在嘉手納與厚木,最多隻能部署六十架f…22。
這點力量,能夠支撐起整個防空網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如果沒有部署在韓國的f…15機群,聯軍早就喪失制空權了。
強烈的進攻意識,即讓美軍在戰鬥中表現得咄咄bī人,充分有效的利用了制空權,也讓美軍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顯得非常被動。
如果不能把敵人消滅在地面上,就得與敵人在空中決鬥。
現實正是如此,美軍不可能轟炸中國本土的空軍基地,也就無法把志願軍空軍消滅在地面上。
與志願軍在空中爭奪制空權,數量有限的制空戰鬥機成為最大短板。
把賭注全都押在戰鬥機上,使美軍的地面防空系統顯得脆弱不堪。
在美軍裝備的幾種戰術與戰區防空系統中,只有在冷戰時期研製的“愛國者”二型防空系統以防空為主,在冷戰結束後研製的“愛國者”三型與d都以反導為主,而且主要對付彈道導彈。
能夠對付彈道導彈的防空系統肯定很先進,只是拿來對付巡航導彈的效率不見得很高。
首先是抗飽和打擊能力不強。
因為彈道導彈只能部署在地面上,最先進的彈道導彈也得由車輛運載發è,所以用彈道導彈進行飽和打擊的難度遠遠超過巡航導彈,即便是中國的二炮部隊,在同一時間向同一區域發è五十枚彈道導彈也很難辦到,而空軍的轟炸機能在同一時間向同一區域發è上百枚巡航導彈。
戰術特點,決定反導系統並不需要多強的抗飽和打擊能力。
其次是攔截彈的ìng能不適合攻擊巡航導彈。
不管是“愛國者”三型導彈、還是d的攔截彈,都採用適合攔截彈道導彈的動能戰鬥部,更注重高空ìng能。d攔截彈的最大è高達到一百二十公里,“愛國者”三型導彈的最大è高也達到了四十公里。用這樣的攔截彈對付超低空突防的巡航導彈,顯然不大合適。
最後就是防空系統的部署方式。
因為不用考慮空中威脅,所以“愛國者”三型與d系統都採用了由拖車牽引的半機動部署平臺,自身沒有野戰機動能力,不但無法跟隨作戰部隊前進,還得固定部署在發è陣地上。只要美軍喪失制空權,哪怕只是暫時喪失制空權,這些防空系統都將成為對方的理想獵殺目標。
戰鬥打到這個時候,美軍只能被動應戰。
東朝鮮灣方向上,兩支f…15機群先後投入戰鬥,每架戰鬥機用六枚im…120攔截三枚反艦導彈。
因為e…2d與e…3d及時發現了反艦導彈,所以攔截行動相當順利。
五分鐘內,f…15發è的im…120就擊落了大部分反艦導彈,只有不到十枚突破了戰鬥機的攔截線。
到達永興灣之前,這些反艦導彈遭到“愛國者”系統攔截。
最終,只有三枚反艦導彈落到永興灣裡,而且離運輸船隻停靠的臨時碼頭非常遙遠。
真正的威脅,不是戰鬥機發è的反艦導彈,而是由轟炸機在數百公里外發è重型反艦導彈。
雖然美軍指揮官緊急動用還有彈y的四架f…15與四架f…第一輪攔截,也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命中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但是對於一百六十枚反艦導彈來說,損失十幾枚,根本無傷大雅。
戰鬥機退出後,d戰區防空系統登場。
此時,…601導彈群還沒有降低飛行高度,仍然在一萬五千米高空飛行。在離目標四十公里,即彈載雷達鎖定目標後,…601才會再次爬升,從三萬米高空俯衝下來,以三馬赫的速度衝向目標。
這種攻擊方式,更適合對付航母戰鬥群。
研製…601的時候,美軍航母戰鬥群的主要防空導彈是最大è高僅有二十五公里的“標準”二型防空導彈,“標準”三與“標準”六都沒問世。讓反艦導彈從三萬米高空進入,不但能避開“標準”二,還能以幾乎垂直的角度攻擊海面艦艇,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