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進攻時獲得的空中支援非常有限。
在第三次戰役結束時,部署到澳大利亞的戰術戰鬥機只有一千二百架,而按照計劃,應該超過兩千架,並且在第四次戰役發起的時候,達到三千架。即便龐躍龍把發動第四次戰役的時間推遲到四月初,部署在前線機場上的戰術戰鬥機也不會超過兩千架,要到四月中旬才有可能超過兩千架。別忘了,現在的第四次戰役,相當於計劃中的第五次戰役,而發起時間應該在五月份。也就是說,要到五月份,部署到前線的戰術戰鬥機才會超過三千架,達到計劃標準。
問題是,陸戰隊飛快的推進速度,實際上減輕了戰術航空兵的作戰壓力。
原因很簡單,快速進攻給美澳聯軍形成了極大的壓力,迫使美澳聯軍在整體上把防線向後撤離,從而打亂了美澳聯軍的防禦部署。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美澳聯軍不知道中國陸戰隊下次會把戰線推進多遠,因而在部署前線航空兵的時候,只能儘可能的往後方壓,導致戰術航空兵的作戰效率大幅度降低。
在第三次戰役結束時,赫里斯以至認為中國陸戰隊會在下次進攻的時候把戰線推進到悉尼與堪培拉,即新南威爾士州中南部地區,因而在他的安排下,美澳聯軍的戰術航空兵開始向阿德萊德與塔斯馬尼亞島轉移,而且主要向塔斯馬尼亞島轉移,以免在中國陸戰隊下次進攻中遭到打擊。大文學
要知道,如果中國陸戰隊把戰線推進到堪培拉附近,射程為四百公里的遠端火炮就能覆蓋整個東南部地區。
由此可見,在美澳聯軍空中力量減弱的情況下,陸戰隊對空中支援的要求也降低了。
現實上,當時只需要確保充足的彈藥供應,讓陸戰隊的遠端炮兵能夠發揮能力,炮火打擊就能勝任百分之九十的火力支援任務。明顯,後勤補給絕對不是問題,陸戰隊還有足夠的野戰機場預製件。
至於牧浩洋擔心的其他問題,實際上都不存在。
戰後,就有很多人認為,如果牧浩洋沒有叫停,而是讓龐躍龍放手去打,澳洲會戰肯定能在五月份結束。
能夠說,這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觀。
以至能夠說,隊在澳洲取得的嚴峻勝利,足以讓美國在二零五五年就考慮能否應該趁還有能夠談判的機會,主動提出進行停戰談判。
要知道,用三個月征服一塊大陸,哪怕是面積最小的大陸,也絕對是軍事史上的奇觀。
更重要的是,隊能夠在跨海作戰的情況下用三個月攻佔澳洲,那麼在一年、或者兩年之後,肯定能在跨洋作戰的情況下用半年、最多一年征服北美洲,而美國在此情況下就只能選擇投降。
只是,責任絕對不在牧浩洋身上,因為當時沒有人知道新的進攻戰術存在哪些問題。
現實上,後來在進軍北美大陸的時候,隊就吸取了澳洲會戰的經驗教訓,沒再犯同樣的錯誤,為擊敗美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只是在二零五五年初,換了誰在中國戰爭部長的位置上,都會有同樣的擔心。
有趣的是,當時連戚凱威與魏成龍都發出警告,認為陸戰隊推進得太快了。
當然,在攻佔布里斯班後暫停進攻,也寫在計劃之中,因為布里斯班是澳洲大陸東北方向上唯一的深水良港,也是離珊瑚海最近的深水良港,還是澳洲大陸東北部地區的交通樞紐中心。
也就是說,充分利用布里斯班港,對接下來的進攻有很大的協助。
別的不說,如果透過海運把物資送到布里斯班,再由運輸機送往前線戰場,運輸效率將比完全依靠空運提高數倍。原因很簡單,縮短空運距離,能夠極大幅度的提高運輸機的運輸效率。
可惜的是,布里斯班港已被美澳聯軍完全破壞。
當時,美澳聯軍不但把港內的上百艘艦船鑿沉,還把儲備在軍火庫裡的一萬多枚水雷全部用上,一些埋設在港灣裡,一些則埋設在航道上。能夠說,布里斯班港已經得到了在戰爭時期使用的價值。直到大戰結束三年,多國部隊才清除掉了美澳聯軍佈下的水雷,使布里斯班港通航。
港口不能使用,並不降低布里斯班的重要性。
雖然美澳聯軍也破壞了布里斯班的交通基礎裝置,當時美軍還用沒有用掉的幾千噸**把布里斯班鐵路站炸上了天,留下了一個直徑超過三百米、深度超過五十米的巨大彈坑,使修復鐵路幾乎不大可能。但是與清除水雷相比,恢復地面交通容易得多,沒有鐵路站能夠重新建一個,鐵路被炸斷了能夠修復,即便無法修復也能夠改道重建。明顯,美澳聯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