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裝備後,唐納德沒有立即讓部隊換裝,終究僧多粥少,不可能讓所有部隊都獲得地面戰系統,也不可能平均分配給所有部隊。要知道,如此先進的武器裝備,只有集中起來使用才能發揮作用。
結果就是,唐納德挑選了四個師,即第七師、第八師、第十四師與第十六師,讓這些部隊先進行適應性鍛鍊,在完全掌握了地面戰系統之後,再全面換裝。因為早就料到中國陸戰隊會在年初攻打澳洲,所以唐納德讓四個師全部去了布里斯班,並且讓這四個師特地負責布里斯班的防禦工作。
雖然美軍官兵非常努力,但是他們僅有一個月。大文學
當中國陸戰隊攻入澳洲大陸的時候個師的鍛鍊工作都沒結束,自然也就談不上全面換裝了。
能夠說,這是一支奇兵,使用得當的話,絕對能夠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要知道,當時連龐躍龍都不知道,澳洲的美軍已經獲得了地面戰系統,只知道美國正在為俄羅斯的美軍提供這種足以與地面戰平臺媲美的先進裝備,而且已經在大陸戰場上與隊過招。根據陸軍的戰報,美軍地面戰系統的效能超過了第一代地面戰平臺,但是不及第二代地面戰平臺。更重要的是,美軍的裝備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比如配套的小型聚變供電系統非常少,沒有額外的電池系統,所以只需抓住這些缺陷,即便是第一代地面戰平臺也能在戰鬥中擊敗美軍。
現實上,這份戰報,也讓龐躍龍有點掉以輕心。
別忘了,陸戰隊的地面戰平臺全部升級到了第二代的水準,因而在龐躍龍看來,就算澳洲的美軍有地面戰系統,也不足為懼。
當時,陸戰隊大意到什麼程度呢?
在前線作戰部隊,所有官兵都不知道,要儘量把交戰距離縮短到三千米以內,才能擊穿美軍地面戰平臺的正面裝甲,而在戰鬥中,應該儘可能的利用第二代地面戰平臺優越的戰術機動能力,從側翼包抄美軍,因為美軍的地面戰系統使用的燃料電池與第一代地面戰平臺差不多,戰術機動能力、特別是戰場持續運動能力遠不如第二代地面戰平臺,也就很難在側翼包抄行動中佔據上風。只需佔領了美軍的側翼,就能在五千米外開火,不用冒險把距離縮短到三千米內。在五千米的交戰距離上,第二代地面戰平臺的電磁炮絕對能夠打穿美軍地面戰系統的側面裝甲,而美軍地面戰系統的電磁炮,絕對不可能在五千米處擊穿第二代地面戰平臺的正面裝甲。
這些,都是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總結出來的實戰經驗。
當時,陸軍已經把印有交戰注意事項的手冊下發到基層部隊,所有前線裝甲部隊的官兵都知道該如何對付美軍的地面戰系統。大文學
結果,陸戰隊沒做類似的準備工作。直到布里斯班戰役後,陸戰隊才從陸軍那裡索要了幾萬分交戰手冊,分發給了前線部隊。
由此可見,如果美軍能夠好好利用這四個師,絕對能打一場漂亮仗。
可惜的是,赫里斯不是唐納德,也不知道唐納德煞費苦心的讓四個王牌師六在布里斯班的目的。
現實上,赫里斯根本沒有見過唐納德。在他走馬上任的時候,唐納德已經回國了。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赫里斯準備把這四個師派往前線,在二月底發起反攻,充當反擊部隊的急先鋒。
從戰術上講,這沒有錯。
如果美軍的反攻能夠打起來,而且由四個裝備了地面戰系統的王牌市打頭陣,結果肯定很難預料。
關鍵就是,赫里斯拿到的是錯誤的情報,並且根據錯誤的情報安排反攻行動。
這份錯誤的情報就是:中國陸戰隊要到三月初才會向南進軍。
當然,嚴格說來,這也不是什麼錯誤的情報,因為原計劃就是在三月初進攻,而不是在二月下旬。
結果就是,赫里斯在十九日才下達命令,讓四個王牌師在二十一日開赴前線。
這下,陸戰隊撞到了美軍的刀口上。
陸戰隊在二十一日攻打布里斯班的時候個美軍王牌師都在布里斯班,而且都以完成了換裝工作,還都做好了開赴前線的準備。也就是說,所有地面戰系統都充足了電,裝滿了彈藥,官兵的狀態也很亢奮。
相反,在中國陸戰隊這邊,卻認為能夠像攻佔湯斯維爾那樣,迅速攻佔布里斯班。
這場戰鬥會打成什麼樣子,也就不難想像了。
打到二十五日,五個陸戰師的減員率都超過了百分之三十,裝備喪失率更是高達百分之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