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四年底之前進行了服役後的第一次全面維護,並且更換與增添了一些裝置,比如換上了使用壽命超過三千次的電磁彈射器。
最重要的改進,在“黑龍江”級大型綜合戰艦上。
到二零五四年底,十四艘“黑龍江”級大型綜合戰艦都進行了第一次升級改造,主要改進專案就是換上新式大口徑線圈電磁炮。
早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中,海軍就發覺大口徑線圈電磁炮存在射程太近、能力不足的問題,往往幾十枚炮彈都無法擊沉一艘兩萬噸級戰艦,而且用炮彈擊沉超級航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現實上,在之前的海戰中,就沒有一艘航母是被大口徑電磁炮炮彈間接擊沉的。
最初,海軍透過研製增程彈,初步處理了射程不足的問題,卻使炮彈能力偏小的問題變得愈加突出。
索羅門群島大海戰證明,新式增程彈以至不足以重創美軍的巡洋艦。
要想根治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開發全新的大口徑電磁炮。
一年之內,負責大口徑線圈電磁炮研製工作的西南電子與電磁裝置研究所就完成了以往需要用五年、以至十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開發出了最大炮口直徑為三百毫米的第二代大口徑線圈電磁炮。
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研製除來,除了雄厚的技術積累之外,主要就是簡化研製過程。
說得簡單一些,三百毫米電磁炮就是在原有的兩百毫米電磁炮的基礎上,以放大的方式得來的。大文學
當然,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按比例放大。
在炮口能量上,即炮彈在飛出炮口時的動能,三百毫米電磁炮是兩百毫米電磁炮的…五倍,而不是線度比例上的一點五倍。電磁炮的炮口能量,間接決定了相關裝置,比如電能儲備系統、電能供應系統、冷卻系統、線圈加速系統的基本效能指標,也就需要重新設想這些系統。
能夠說,如果放在平時,沒有五年時間,肯定搞不出來。
透過增大炮口直徑,新式大口徑線圈電磁炮的效能得到了飛躍。
嚴格說來,線圈電磁炮的炮口直徑不是決定炮彈直徑的依據,因為線圈電磁炮的炮彈直徑肯定比炮口直徑稍微小一些,而且能夠透過安裝介面卡、調整發射能量等方式,使用口徑小得多的炮彈。比如,三百毫米電磁炮就能使用兩百毫米電磁炮的炮彈,要做的只是為炮彈安裝環型介面卡,並且把發射能量降低到兩百毫米電磁炮的級別,但是絕對不能使用超出炮口直徑的炮彈。
對海軍來說,這絕對是好事。
要知道,海軍的兵工廠已經生產了數億枚兩百毫米電磁炮炮彈,其中百分之八時還存放在倉庫裡面。如果間接淘汰兩百毫米電磁炮,又無法使用兩百毫米炮彈,等於浪費了數千億採購經費。
現實上,兩百毫米電磁炮炮彈足夠應付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作戰行動了。
當然,要把新式電磁炮的能力發揮出來,就得使用三百毫米炮彈。
與兩百毫米炮彈相比,三百毫米炮彈的彈重增加了兩倍,達到了六百公斤,彈道的末端速度提高了百分之五十,達到了三十馬赫,炮彈的動能增加了七倍,彈丸橫向截面積只增加了一倍,因而在彈丸材質相同的時候,彈丸的穿甲能力提高了差不多三倍,足以打穿航母的數層甲板。根據海軍的測試,三百毫米炮彈能夠擊穿“泰山”級航母的七層甲板,而兩百毫米炮彈最多隻能打穿五層甲板,大部分炮彈會在打穿第三層甲板後爆炸。彈丸質量增加帶來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裝藥量增加,達到了五十公斤,基本上是兩百毫米炮彈的兩倍,因而爆破能力也提高了一倍。如果在艦體內爆炸,炮彈的毀傷能力相當於提高了七倍。最明顯的好處,還是射程大幅度提高,不採用增程手段,最大射程都能達到一千二百公里,而增程彈的射程肯定有望超過兩千公里。更重要的是,即便把射程增加到兩千公里,能力也不比兩百毫米普通炮彈差。
有了新式電磁炮,自然需要搭載新式電磁炮的戰艦。
早在二零五三年,海軍就批准了第二種大型綜合戰艦的建造方案,而且明確要求配備三百毫米電磁炮。
只是,這種在“黑龍江”級基礎上研製的大型綜合戰艦在二零五四年初才開工,最快也要到二零五五年下半年才能服役。結果就是,當三百毫米電磁炮在二零五四年下半年完成海軍驗收的時候,沒有合適的搭載平臺。
要知道,大口徑電磁炮的系統重量高達數千噸,只有裝在大型綜合戰艦上。
當時,中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