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官的才能了。
明顯,這不是隊的弱項。
要知道,到大戰迸發的時候,中國陸軍中的基層軍官,至少有百分之八十參加過第二次印度洋戰爭,有著非常豐富的實戰經驗。到二零五三年底,基層軍官的參戰比例幾乎達到了百分之百,而且大部分都是從大陸戰場上的幾個集團軍裡提拔起來的,主要來自五個主力集團軍。在發動戰略進攻前的幾個月,戚凱威還特地成立了一個軍官培訓學校,讓那些有資格成為基層軍官計程車兵接受培訓,然後把他們晉升為軍官。至於從正規軍校畢業的軍官,大多被戚凱威留在了後方,或者派往其他戰場。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指揮官,而且是從基層做起的軍官,戚凱威非常清楚,有才能計程車兵絕對比呆子有用,而且這些士兵在晉升為軍官之後返回原部隊,有更好的人緣基礎。
破格提拔士兵為軍官,能夠說是中國陸軍在這場戰爭中的一大特色。
要知道,直到戰爭結束,美軍都堅持使用軍校培養的軍官,只提拔了一些經驗豐富計程車官,很少讓士兵間接成為軍官。
當然,這也與中美兩軍的體制不同。
美軍是“軍官與士官”雙晉升體制,軍官與士官有著極為明確的任務分工,一支部隊的靈魂是軍士長,而不是軍官。在中國陸軍中,士官主要是技能型軍人,沒有軍士長,軍官就是軍隊的靈魂。
能夠說,這種混戰的場面,對隊較為有利。
只是,有一個問題一直無法得處理,即在無法突破俄軍防線的情況下,也就不可能大規模殲滅俄軍有生力量。
雖然打到十二月十日的時候,隊收留的戰俘已經超過五十萬,但是僅佔俄軍前線兵力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說,還有兩百多萬俄軍沒有被消滅,而且這些俄軍正在穩步向西撤離。
把俄軍趕出哈薩克,絕對不是戚凱威想要的結果。
在他的計劃中,至少要在哈薩克打一場決定性的殲滅戰,阻止俄軍主力撤離到伏爾加河西岸。
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就算把俄軍趕出了哈薩克,也算不上勝利。
要知道,這將意味著,在進軍伏爾加河西岸的時候,隊將遇到更大的阻力,以至得因而推遲進攻行動。
問題是,當時根本沒有較好的處理辦法。
到了十二月十一日,戚凱威與魏成龍都不得不考慮,是不是應該停止進攻,等到惡劣天氣過去之後再繼續前進。
當時,隊差不多已經控制了烏拉爾河東岸地區,雖然還沒有到達烏拉爾河,但是隻需繼續推進,俄軍就會撤離到烏拉爾河西岸。更重要的是,此時烏拉爾河已經封凍,俄軍能夠非常方便的撤離。
所幸的是,遇到麻煩的不僅僅是隊。
現實上,在十二月七日,布魯希洛夫就在考慮,要不要把部隊撤離到烏拉爾河西岸,然後透過炸碎烏拉爾河冰蓋,來阻止隊。
只是,他沒有立即付諸行動,因為俄羅斯總統在十二月四日就要求前線部隊死守。
明顯,這是政治影響軍事的典型案例。
不管有沒有暴風雪,俄軍守住烏拉爾河東岸的把握都非常蒼茫,布魯希洛夫早就制訂了沿烏拉爾河佈防的作戰計劃。可是在政治上,這卻行不通,因為撤離到烏拉爾河西岸,意味著美軍將投入戰鬥,而美軍司令官諾日羅夫上將早就表示,美軍要到二零五四年才能投入戰鬥,因而俄軍必須在烏拉爾河東岸堅守一個月。不管是尊重盟友、還是為了博得美國更有力的支援,俄羅斯總統支援諾日羅夫,要求布魯希洛夫在烏拉爾河東岸死守,絕對不能在新年之前撤離。
現實上,關鍵就在諾日羅夫與布魯希洛夫之間。
在洛布魯克遇難後,馬歇爾挑選了有俄羅斯血統的諾日羅夫出任美軍總司令,並且同時晉升他為陸軍上將。馬歇爾此舉,也主要是為了處理美俄軍事合作的問題,終究一個能說俄語的美軍將領能博得俄軍的好感。
當然,諾日羅夫確實有一些才能,至少在到達莫斯科之後,立即就成了俄羅斯總統最信任的人。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誰來擔任美俄聯軍總司令?
如果不是俄軍高層堅定反對,俄羅斯總統很有可能任命諾日羅夫為總司令。
問題是,雖然布魯希洛夫保住了自己的位置,但是他與諾日羅夫的矛盾也上升成為了俄軍與美軍的矛盾。
當時,布魯希洛夫希望美軍能夠加強俄軍的防線。
如此一來,就得讓美軍分批投入戰鬥,即分散到各個戰場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