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情況,明顯超出了戚凱威與魏成龍的預料。
到十二月五日,隊收留的戰俘就超過了二十萬人,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又冷又餓的俄軍官兵。
如何處理這麼多的戰俘?
當天晚上,魏成龍不得不下令讓部隊停止前進,然後出動第二梯隊,先把收留的戰俘送回後方的集中營。
結果,十二月六日,天氣奇觀般的好轉了。
所幸的是,前線部隊早就有所準備,而且魏成龍也拿到了專家提供的天氣預報,不然不會讓第二梯隊去押送戰俘。
當天下午,第一三八集團軍攻佔了阿克託別,戰俘名單上又增添了十五萬人。
投降的依然是俄軍,而且依然是又冷又餓的俄軍官兵。大文學
雖然天氣好轉,俄軍能夠使用主戰裝備,至少槍支不會被凍住無法使用,但是俄軍已經沒有了戰鬥的勇氣,因為持續了十天的嚴寒,已經耗光了他們的生存物資,後方又無法把物資送上前線。
對俄軍官兵來說,最大的敵人就是嚴寒。
面對不用為保暖與肚皮憂愁的人,俄軍官兵除非想在冰天雪地裡自生自滅,不然就只能投降。
要知道,如果俄軍不投降,第一三八集團軍就不會進入阿克託別。
對付負隅頑抗的俄軍,最好的辦法就是包圍封鎖。這一招,在隨後的戰鬥中,起到了非常顯著的作用。
以阿克託別的守軍來說,只需圍困持續一週,恐怕就會出現人吃人的慘劇。
要知道,嚴寒只是減弱了,十二月六日的平均氣溫仍然在零下二十度左右,夜間的最低氣溫低於零下三十五度。俄軍已經耗光了給養,以至拆掉了木製結構的民房,以便獲得取暖用的木材。在如此寒冷的環境下,沒有食物供應,就算是最耐寒的俄羅斯人,也就只能堅持兩到三天。
現實上,嚴寒幫了隊大忙。
當然,這也帶來了一些客觀上的問題。比如在推進的時候,前線部隊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兵力用於作戰,其他的官兵都在做另外一件事:把物資送到前線去。也就是說,前線部隊的主要任務,成了後勤保障。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嚴寒導致空運幾乎癱瘓。
當時,只有透過道路向前線運送物資,而前線部隊又沒有配備足夠多的運輸車輛,也就只能拿地面戰平臺來運送物資。
現實證明,地面戰平臺本身就是不錯的運輸工具。
比如,一輛多用途平臺能夠在載員艙內運載五噸物資,還能在車體上以外掛的方式運載十噸物資。因為換上了適合在雪原作戰的軟質寬履帶,所以在裝載了十五噸物資後,多用途平臺的透過能力依然超過了輪式車輛,以至能夠離開公路,把物資送到一些公路沒有到達的戰場上去。返回的時候,多用途平臺還能夠運送戰俘。即在關閉了乘員艙與載員艙之間的通道之後,能在載員艙裡塞近十名、以至十二名戰俘,而且不用安排押送人員,戰俘在密閉的艙室裡想造反都不可能。
當時,對隊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保證前線進攻部隊的步調一致。
能夠說,這是一個讓各級指揮官都傷透了腦筋的嚴峻問題。
主要就是,哈薩克的西北地區本來就比較偏遠,除了阿克勞、烏拉爾與阿克託別這三座大城市之外,其餘的都是小城鎮,而且在阿克託別州,很多小城鎮的間隔距離在一百公里以上。
要知道,這是隊進攻的主要方向,也是當時的主戰場。
這下,問題就出來了。
在白茫茫一片的雪原上,前進的部隊很容易迷失方向,當時又沒有衛星導航系統,而且時不時刮過來的暴風雪讓指南針都成了擺設。至於無線電定位,更是靠不住,因為暴風雪對無線電訊號產生了嚴峻干擾。
結果就是,很多部隊根本就不知道該向哪個方向前進,只能蒙著頭往前推進。
有的時候,以至是哪裡有敵人,就往哪裡去。
當然,由此產生的問題,也就層出不窮了。
比如,十二月七日,第一三九集團軍的一支突擊叢集蒙著頭往西走了大半天,停下來的時候才發覺附近有俄軍的防禦陣地,隨即就發起進攻,等到殲滅了俄軍,才發覺他們已經到了離伏爾加河不到兩百公里的烏伊爾,而且被他們擊潰的是俄軍第三近衛裝甲師,被他們佔領的是該師的師部也就是說,該部隊比原定計劃多向西前進了差不多兩百公里,而且不知不覺的突破了俄軍的三道防線,附近至少有八個俄軍師,而且離他們最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