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劣的天氣,帶來了非常嚴峻的問題。
當時,中國陸軍的寒帶冬季作戰服是針對零下四十度的氣溫設想的,而極限使用溫度也只有零下六十度。在氣溫低於零下四十度的時候,寒帶冬季作戰服的保暖效果就會降低,導致官兵不適。
結果就是,在嚴寒中,官兵只能老老實實的呆在氣溫比較高的室內。
現實上,就算處理了被服問題,大部分主戰裝備也無法在如此低的氣溫下正常使用,因為地面站平臺的設想指標是在零下四十度以上,只有極少數極地型能在零下八十度的環境下正常運轉。
明顯,中國陸軍不可能為二十個集團軍全部裝備極地型地面戰平臺。
當時,只有執行偵察任務的部隊獲得了極地型地面戰平臺,其他部隊裝備的都是普通的地面戰平臺。
這還不僅僅是地面戰平臺的問題。
在暴風雪的影響下,鐵路肯定得停運。
雖然利用風暴間隙,能夠讓運輸機起降,但是大型電動運輸機的極限使用氣溫也只有零下四十度。
也就是說,氣溫再低的話,大型電動運輸機就得停飛。
相對而言,隊的處境還是非常好的。即便不能長期呆在室外,也至少有一間溫暖舒適的臥室,而且大部分活動能在室內進行。更重要的是,電能供應不是問題,能夠確保空調與供暖裝置正常工作。
在戰線對面,美俄聯軍的處境就沒有這麼理想了。
俄軍自不必多說,因為擴軍的速度太快,後方生產又跟不上,大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俄軍官兵沒有領到冬季作戰服裝,穿的還是秋季作戰服裝,只能在裡面加上一件羽絨服,有的以至只有棉服。
更要命的是,在如此惡劣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