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遠離地球。大文學
當然,後來有了更加先進的觀測手段。
事實上,觀測以反重力場技術推進的、以光速飛行的宇宙飛船,有一個非常簡單而且有效的辦法,即觀測宇宙飛船航線上的重力場波動,由此就可以確定宇宙飛船的速度是非達到了光速。
想出這個辦法,而且將其實現的正是陸雯。
僅僅一個月之後,陸雯就與其他科學家,製造出了第一臺“重力場計量儀”,並且使其開始工作。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月後發生的事情,遠比七月十五日發生的事情重要。
只是不可否認,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人類終於在直立行走數百萬年之後,在文明出現數千年之後,擺脫了矇昧時代,進入了宇宙時代。
可惜的是,當時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這一天到底有多麼重要。
準確的說,是這一天發生的事情到底有多麼重要。
也許,只有陸雯意識到了。
事實上,牧浩洋也意識到了,因為直覺告訴他,“深空”號實驗所取得的成功,已經遠遠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期。
當然,重力場力學公式是錯的,或者說不夠完善。
幾天之後,陸雯把一份至關重要的實驗評估報告交到了牧浩洋手裡,再由牧浩洋轉交給了黃瀚林與杜小蕾。
在這份報告中,陸雯對“深空”號實驗做了全面分析。
首先可以肯定,“深空”號在二十二點四十分達到光速,因此再也無法觀測到,也無法與之聯絡。因為“深空”號只是一艘實驗性質的宇宙飛船,沒有減速控制軟體,所以在理論上將一直以光速飛下去(當時,陸雯甚至提到“深空”號將超越光速,因為在其達到光速的時候,聚變反應堆的速度功率還沒有達到一千五百兆瓦,而反應堆的控制系統將使其達到一千五百兆瓦,只是隨後得出的理論證明,突破光速絕對不是達到光速那麼簡單的),直到撞上某個天體。
說得直接一點,“深空”號已經迷失在浩淼的宇宙裡了。
其次,透過反重力場推進技術,把物體加速到光速,並不會破壞物體的內部結構,因為“深空”號沒有在加速的過程中解體,如果按照經典物理學理論,巨大的加速度所產生的內部應力已經使其解體了。
當然,陸雯並不知道具體原因。
直到完整的重力場力學公式出現之後,物理學家才知道,反重力場推進系統,實際上是讓加速的力作用到基本粒子上,其作用方式與其他任何力都不一樣,因此在加速物體的時候不會對物體產生破壞效果。
當然,這一發現表明,人類也能被完整的加速到光速。
第三,“深空”號是可以減速的,只是在實驗中沒有這麼做,而且減速很簡單,只需要改變重力場的遮蔽方向,就能利用重力場使飛船減速,而且作用過程與加速一樣,不會對物體結構產生破壞。
顯然,這就表明,可以發射一艘宇宙飛船去附近的恆星系,在到達後減速,完成探索任務後再返回太陽系。加上第二個發現,這艘宇宙飛船就能搭載宇航員,而且去最近的恆星系往返一趟只需要八年。
最後,必須開發一種能夠探測到光速運動物體的技術。
事實上,這才是陸雯遞交這份報告的主要目的,即為她主導的“重力場探測工程”獲取撥款。
在向牧浩洋遞交報告的時候,陸雯非常隱諱的提到了一個問題。
因為缺乏對光速運動物體的有效探測手段,所以無法肯定,是否有高階文明一直在監視地球上的人類。
要知道,進行跨星系探險活動,基礎很有可能就是反重力場基礎。
當時,陸雯沒有說得很明白。
只是,牧浩洋考慮得很周到,所以在向黃瀚林彙報的時候,牧浩洋提到了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
如果有更加高階的文明在監視地球上的人類,那麼這個已經掌握了宇航技術的文明,很有可能就不會對處於矇昧階段的人類進行干預,也不會介入文明發展程序,只會在一旁悄悄的觀察,直到確定人類文明已經邁過了最基本的門檻,才會出面干預,也才會對人類文明產生影響。
在這個時候,牧浩洋首次提出了“矇昧階段”。
如果牧浩洋的判斷是正確的,那麼人類文明在邁過門檻之後,很有可能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一是被更高階的文明接納,成為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員,另外就是被更高階的文明扼殺掉。
顯然,作為軍人,牧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