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而且非常幸運。
如果走正常的科技發展線路,人類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量子理論的壁壘,而且很有可能在這上面花費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時間。
在探究到微觀世界的奧秘,也就是基本粒子的能量狀態之後,才有可能發展出重力場理論、或者說是空間能量理論,從而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文明階段。
當時已經證明,這就是火星文明的科技發展線路。
也正是如此,有一些學者認為,火星文明不是自然毀滅、也沒有集體遷徙,而是被一個更加高階的文明毀滅掉了。
當時,一些科學家甚至提出了更加大膽的想法,即火星並非火星文明的發源地,其真正的發源地,應該是另外一個行星,即火星的伴星。這顆行星在二十億年前毀滅,演變成了現在的小行星帶。火星只是火星文明的殖民地,而曾經生活在火星上的文明,也被那個更加高階的文明毀滅了。
支援這個學說的最要證據,來自二十二世紀末與二十三世紀初的一些重大發現。
這個重大發現就是:出現在太陽系裡、以及太陽系邊緣地帶的重力場波動現象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頻繁。
在二十二世紀下半葉,隨著量子通訊技術成熟,中美等國開始動用國家資源,在太陽系外圍部署重力場波動探測器。
此時的重力場波動探測器比一百年前大為改進,探測距離達到了五百個天文單位,也就是大約百分之一光年。更重要的是,所有探測器都配備了量子通訊器,能夠實時把探測到的資訊發回地球。
也就是說,探測器的部署範圍,不再受與地球的距離限制。
從理論上講,即便把探測器部署到宇宙的邊緣,也就是一百三十億光年之外探測到的資訊也能在瞬間傳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