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太大用途的附加裝置等等。
這樣一來,剩下的工作就是生產一萬二千套重力場波動探測儀,已經足夠多的反重力場推進系統了。
前面已經提到,反重力場推進系統其實非常簡單,在工程上沒有太大的難度可言。
要,到了宇宙人類時代,只要有原材料,幾乎每一個成年人都能製造出反重力場推進系統。
當然,關鍵就在原材料,特別是反重力場遮蔽擋板的製造工藝上。
所幸的是,在大戰結束之後,中國已經掌握了大規模生產工藝,而且成本也降到了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大文學要不然的話,中國也不可能帶頭髮起建造國際空間站、開闢月球基地的宇航工程活動。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陸雯主導的這項工程,實際花費在二十萬億到三十萬億之間。
不可否認,這依然是一項花費巨大的工程,可是與大戰結束的時候,中國高達上千萬億的外債比起來,那就不算了。
問題是,僅僅建立起一套被動探測的警戒網就夠了嗎?
在陸雯離開科研崗位之後,接替她的中國國家科研專案總負責人海德欽就提出,除了被動探測之外,還必須針對外星文明,進行全面的搜尋行動,以便建立起更加完善、能夠提供更多的警戒系統。
海德欽的提議,立即得到了高層領導的全力支援。
當然,陸雯也贊同這麼做,只是她已經沒有精力去負責這些規模浩大的工程了,數十年的科研工作,已經使她精疲力竭。
所幸的是,海德欽是一個非常有組織能力的人。
嚴格說來,海德欽根本就不是科學家,因為他只有學士學歷,而且學的是管理學,可是他協助陸雯工作了二十多年,在最後五年裡,一直負責各個專案的管理工作,是陸雯最主要的助手。
要不然,陸雯在退休的時候,也不會推舉他。
當時,海德欽提交了一份非常全面的規劃報告,準備花二十年,完成對外星文明的探測與甄別工作。
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外星文明可能存在的地點。
說白了,就是在廣袤的宇宙空間裡,搜尋類地行星。
當時,這件事情,在科學界引發了很大的爭議,主要問題就是,那些有潛在威脅的外星文明就一定居住在類地行星上嗎?
顯然,答案也是模稜兩可的。
首先可以肯定,如果外星文明也是碳基生命體,那麼就一定得居住在類地行星上,因為只有類地行星的重力環境能夠適應碳基生命,而向木星這樣的巨行星,巨大的重力場根本不會產生碳基生命。
其次還能肯定,可以供碳基生命存在的類地行星,必須處在生命帶上。說得稍微簡單一些,這顆行星必須圍繞著一顆質量與太陽類似的、正處於穩定期的恆星運轉,而且離恆星的距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至少得保證水以液體的形式存在。另外,還必須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地磁場,這樣才有可能存在大氣層。當然,最後一個條件是不必要的,因為生命體能夠在水中存在,也就不需要大氣層了。
說白了,液態水是碳基生命存在的必須條件。
問題是,外星文明一定就是碳基生命體嗎?
要,科學家已經在地球上了非碳基生命體。比如在一些充滿了硫化物的地下巖洞裡面,存在著一種以硫為基礎的簡單生命體,因此在廣袤的宇宙空間內,很有可能存在非碳基生命。
事實上,還有可能存在更高階別的、不依附於物資的文明。
在這個問題上,海德欽的處理方式很簡單,他要尋找的,就是那些能夠供碳基生命體存在的類地行星。
按照他的說法,如果外星文明是非碳基生命,即便進化到了比較高的程度,與人類發生直接衝突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因為這些非碳基生命的生存環境與人類完全不一樣,因此在資源需求上與人類沒有衝突。如果外星文明更加高階,比如已經擺脫了對物質的依附,那就不會對人類產生興趣,也不會覺得人類是個威脅,更不會出手毀滅人類。即便這種極高階別的外星文明打算毀滅人類,人類所做的任何抵抗行為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人類在可以預知的未來,都不可能擁有如此高的科技手段。
說白了,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就是科技程度相當的外星碳基文明。
事實上,海德欽只對了一半,即超越了宇宙文明階段的外星文明,確實沒有把人類文明看成威脅。只是,在宇宙中確實存在著大量非碳基文明,而且這些文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