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隊的內層反潛,主要依靠戰艦自身,即戰艦上的拖拽式聲納與反潛魚雷。
依靠“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戰艦能夠攻擊二十公里內的潛艇,還能用三百二十四毫米輕型魚雷攻擊十公里內的潛艇。
只是到了這個距離上,優勢絕對不在戰艦手上。
十一點四十五分,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極慢速航行,“海龍”號把攻擊距離縮短到了十公里。
在這個距離上,任何一條重型魚雷都能追上全速逃逸的日本戰艦。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距離上,“海龍”號攜帶的電磁武器能夠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十一點五十五分,第一枚電磁火箭彈在離第一護衛群大概八公里的海面上空引爆,頃刻間摧毀了十五公里內的所有電子裝置。
不是戰鬥機使用的電磁火箭彈,而是專門為潛艇研製的電磁火箭彈。
在第二次朝鮮戰爭期間,志願軍就想過為潛艇配備電磁武器,讓潛艇能夠單獨襲擊得到嚴密保護的艦隊。只是受技術手段限制,當時的電磁武器得裝在魚雷裡面,用一枚小型火箭取代魚雷的戰雷頭,在魚雷到達目標附近後,攜帶了電磁彈頭的小型火箭衝出水面,在空中引爆。
顯然,這種發射方式非常麻煩,還要佔用潛艇上寶貴的彈藥空間。
對常規潛艇來說,這基本上無法接受。
原因很簡單,常規潛艇的載彈量本來就非常有限,如果電磁武器佔用了空間,攜帶的魚雷就更少了。
戰後,中國海軍對電磁武器做了改進。
主要就是,不再透過魚雷發射管發射,而是透過發射通訊浮標的投擲器發射,而且火箭彈做得更小了。
這樣一來,潛艇能在不影響作戰的情況下使用電磁武器。
缺點是,透過直接為二百毫米的投擲器發射的火箭彈只能攜帶小型電磁彈頭,而且射程非常有限。
正是如此,在作戰使用中,很多艇長都把電磁火箭彈當成防禦武器。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用來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