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要求。
除了繼續提供作戰飛機之外,喜田多一郎明確要求美國提供一些現役戰艦,幫助日本重新組建艦隊。因為日本沒有足夠多的艦隊官兵,所以需要美國派遣一支海軍官兵,幫助日本走出困境。
按照小林光一的要求,喜田多一郎還提出,日本希望獲得幾艘航母。
顯然,這個要求大大超出了錢德勒的預料。
要知道,美國現役的都是核動力航母,而根據《核不擴散條約》,美國不可能出售核動力航母。
當然,也有折中方案,比如把封存的“小鷹”號與“肯尼迪”號翻新後賣給日本。這兩艘航母採用常規動力,不受《核不擴散條約》限制。只是兩艘航母的艦齡超過五十年,封存期達到十年,翻新工作非常複雜,還需要更新一些關鍵裝置,即便船廠全力以赴,至少也要等上半年。
半年後,日本還需要兩艘老掉牙的航母嗎?
錢德勒沒有一口回絕喜田多一郎,因為他知道,喜田多一郎是在試探美國,日本並不需要那麼多戰艦。
吃過午飯後,錢德勒按照麥克米倫的吩咐,帶喜田多一郎前往白宮。
也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
兩人還沒到達白宮,錢德勒就接到五角大樓情報部門負責人打來的電話,從大隅海峽進入東海的第一護衛群遭到潛艇伏擊。
這下,問題複雜了。
到了白宮後,情報機構送來新的訊息,第一護衛群裡至少有四艘戰艦被擊沉,剩下六艘戰艦也遭到重創。
隨後,喜田多一郎收到大使館送來的訊息,證實了這些情報。
襲擊第一護衛群的,仍然是中國潛艇,而且很有可能僅有一艘潛艇發起了襲擊,只是暫時無法確定是攻擊核潛艇、還是常規潛艇。
毫無疑問,這絕對不是好訊息。
如果第一護衛群全軍覆沒,那麼一天之內,日本海上自衛隊損失了所有主力艦隊、四支護衛群的四十多艘大型戰艦盡數完蛋。
這一天是星期日,絕對是日本的“黑色星期日”。
襲擊第一護衛群的,正是薩非墨指揮的“海龍”號潛艇。
因為在大隅海峽西段“蹲點”,所以“海龍”號沒有參加沖繩島西南的海戰,連過去湊熱鬧的機會都沒有。
薩非墨並不覺得可惜,因為在此之前他收到了周渝生髮來的訊息,得知第一護衛群正在趕往大隅海峽,很有可能步第三護衛群后塵,冒險進入東海。周渝生沒有限制“海龍”號的作戰行動,讓薩非墨見機行事。
這就意味著,薩非墨可以自行決斷是否伏擊第一護衛群。
顯然,答案是肯定的,他不會在同樣的問題上犯兩次錯誤。
吸取了之前的教訓,薩非墨對“海龍”號的巡邏區域做了調整,更加靠近大隅海峽,以免第一護衛群從眼皮子底下溜走。
只是,他必須要有耐心,因為下午的戰鬥,很有可能讓第一護衛群改變行程。
等到晚上七點三十分左右,第一護衛群仍然沒有出現,薩非墨有點焦急了,因為按照周渝生提供的戰術情報,第一護衛群應該在六點三十分到七點之間透過大隅海峽,進入東海海域。
第一護衛群沒有按時到達,肯定改變了行程。
繼續等待,還是主動出擊?
薩非墨有點猶豫,畢竟交戰原則很明確,只能攻擊進入東海的日本戰艦,不能主動攻擊非交戰區域內的日本戰艦。
此外,主動出擊的話,得透過大隅海峽。
薩非墨不是笨蛋,沒有絕對必要,他可不想進入大隅海峽。就算要去菲律賓海,也應該走南面的土噶喇海峽,或者從奄美諸島的海峽穿過去。沒有絕對必要,潛艇得避免進入大隅海峽。
原因很簡單,大隅海峽有一道潛艇難以逾越的反潛網。
只是,繼續等待的話,不一定能夠等到第一護衛群。在薩非墨看來,日本海上自衛隊肯定知道海峽西端有中國潛艇,不然第三護衛群不會在進入東海後就被中國海軍發現,因此就算第一護衛群沒有停下前進步伐,也不一定走大隅海峽,很有可能繞道土噶喇海峽,甚至南下前往沖繩。
就在薩非墨猶豫不決的時候,第一護衛群到達了大隅海峽東端。
第一護衛群沒能及時到達,不是改變了行程,而是減慢了速度,在九州島東南海域耽擱了一些時間。
當時,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指揮系統一團混亂,所有資源都用在了聯合艦隊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