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訊息後,今井利村沒有立即轉發給首相,而是找到木村小次郎,為海上自衛隊司令指了一條光明大道。
小林光一早就說了,如果聯合艦隊遭到襲擊,必須有人承擔責任。
這個人,顯然不是今井利村。
今井利村的目的很簡單:逼死木村小次郎。
這麼做,除了獲得最高指揮權之外,還能給首相一個機會,讓首相能夠向國會與民眾解釋。
只要小林光一足夠聰明,就會把責任推到木村小次郎身上。
死人不會開口,也不會為自己辯解。只要木村小次郎決定自裁,等於為首相做出了最大犧牲。
這樣一來,小林光一別無選擇,只能任命今井利村為最高軍事指揮官。
更重要的是,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小林光一就會藉此機會從美國引進更多武器裝備,為奪取勝利做出最後的努力。
當然,今井利村非常清楚,關鍵在首相身上。
如果小林光一對前途沒有把握,很有可能做出完全相反的事情來,比如以承擔戰敗責任為名宣佈解散內閣。
為此,今井利村必須上心,也就必須確保木村小次郎不會做出第二種選擇。
給木村小次郎做了“思想工作”之後,今井利村親自把海上自衛隊司令的佩槍放在了木村小次郎面前,然後轉身離去。
讓他沒想到的是,木村小次郎沒有用槍,而是用了一把拆紙刀。
十五分鐘之後,今井利村與警衛回到海上自衛隊司令辦公室的時候,木村小次郎已經倒在血泊之中。
大概是拆紙刀不夠鋒利,木村小次郎的肚皮只上只有一個血窟窿。
致命傷口在脖子上,頸部動脈被割斷,鮮血流了一地,木村小次郎也成功實現了最後的價值。
直到這個時候,今井利村才發出訊息。
為了做得更像樣一點,今井利村分兩次傳送了兩條訊息。
為了讓小林光一做出更有利的選擇,今井利村還同時把訊息發給了喜田多一郎,希望防衛大臣能夠起到一點作用。
必須承認,今井利村算計得非常精確。
只是,他忽略了一個問題,防衛大臣不是軍人,而是一個優柔寡斷、甚至有點怯懦的政客。
收到木村小次郎自裁謝罪的訊息後,小林光一確實如同今井利村預料的那樣,改變了最初的想法。不管怎麼說,木村小次郎用死來承擔了所有責任,讓首相獲得了向國會與民眾解釋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木村小次郎之死,必然激發軍隊與國民的鬥志,讓更多的人支援內閣的戰爭行為。
當然,小林光一保持著一慣的理智與清醒。
在考慮是否繼續打下去的時候,小林光一最關注的不是軍隊士氣、以及國內民眾與利益集團的態度,而是有沒有打下去的資本。
說得簡單一點,此時美國的態度至關重要。
沒有美國的支援,日本絕對打不贏這場戰爭,堅持下去只會輸得更加悲慘。
正是如此,小林光一首先聯絡了正在飛往華盛頓的喜田多一郎。因為喜田多一郎已經跟錢德勒接觸了兩次,還在上次訪美的時候會見過麥克米倫,所以小林光一覺得,他最清楚美國的態度。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小林光一也最需要喜田多一郎的建議。
要知道,喜田多一郎一直在跟將領唱反調,其過於謹慎的態度,讓他能看到很多被軍方忽略了的問題,給出與軍方完全相反的建議。如果完全聽信軍人的話,小林光一肯定無法掌握大局。
作為明智的領導人,小林光一知道反對聲音的重要性。
正如小林光一預料的那樣,喜田多一郎並不樂觀。
雖然在提到美國的態度時,喜田多一郎給出了較為肯定的答覆,即只要日本不願意承認戰敗,美國就會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援。至於其中的原因,不需要喜田多一郎說明,小林光一也能明白。但是在另外兩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上,喜田多一郎的態度卻完全相反,即日本能否在這場戰爭中取勝,以及在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勝利是否能夠給日本帶來應得的利益,而不是為其他人做嫁衣裳。
顯然,這兩個問題正好切中要害。
小林光一也在這個時候清醒了過來。
從一開始,東海衝突就不是日本想要獲得的戰爭,而是美國一手策劃的結果。小林光一做出參戰決定,更多的是為了照顧美日同盟,畢竟日本不能失去美國的支援,也就不能在重大國際問題上與美國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