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發起反擊的只有海軍,準確的說只有還在海上活動的“赤城”號航母戰鬥群。
二十六日夜間,日本海軍司令部就給“赤城”號航母戰鬥群下達了命令:全速返回西太平洋,轟炸硫黃島上的中國陸戰隊,封鎖從中國本土前往硫黃島的海空航線,yin*中國艦隊決戰。
這是最高階別的命令,而不是要求。
對日本艦隊指揮官來說,這道命令,等於讓他自己走向鬼門關。
“赤城”號航母戰鬥群已經在塔斯曼海徘徊了兩天,而且根據中國艦載戰鬥機的最大巡邏半徑、以及中國艦隊很有可能出現在珊瑚海南面,一直呆在塔斯曼海南面,而日本艦隊指揮官依然相信,中國艦隊就在珊瑚海活動。
收到命令後,日本艦隊指揮官不得不下令北上。
只是,航速不是三十節,而是十八節。
可以說,日本艦隊指揮官非常謹慎。
到了二十七日凌晨一點左右,一條最新情報送到了日本艦隊指揮官手上,而這條情報讓他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
情報的大致內容是:中國印度洋艦隊出現在斯里蘭卡南面的馬特勒附近,正以三十節左右的航速向東航行,目的地很有可能是南安達曼島上的海軍基地,或者將直接前往馬六甲海峽,經南海返回中國本土。
由此可以推斷,中國派往印度洋的航母戰鬥群要麼在安達曼海,要麼已經返回南海。
說得直接一些,中國艦隊很有可能在印度洋搜尋了幾天,沒有找到日本艦隊,加上西太平洋上戰事吃緊,所以轉向返航。
顯然,這與硫黃島上的戰事有關。
中國海軍肯定判斷出,聯合艦隊就在太平洋某個地方,在攻佔硫黃島之後,將動用反潛巡邏機搜尋周圍海域,找到聯合艦隊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無法判斷聯合艦隊是否已經恢復戰鬥力,所以中國海軍決定集中艦隊兵力,先在西太平洋上殲滅聯合艦隊,再尋殲“赤城”號航母戰鬥群。
果真如此的話,中國艦隊肯定在返回本土的途中。
因為判斷“赤城”號航母戰鬥群已經離開印度洋,加上印度宣佈中立,所以中國海軍調動印度洋艦隊前往西太平洋。
考慮清楚後,日本艦隊指揮官下令把航速提高到三十節。
此時,已是二十七日凌晨一點半左右,“赤城”號在此之前航行了大約一百海里,預計在二十七日上午八點左右進入珊瑚海,航速不變的話,將在二十七日下午六點之前離開珊瑚海。
顯然,日本艦隊指揮官絕非平庸之輩。
按照日本艦隊指揮官判斷,中國艦隊不大可能在白天發動空中打擊,所以安排在白天穿越珊瑚海。天黑之後,“赤城”號航母戰鬥群將到達索羅門群島海域,能夠利用島嶼儘可能的隱蔽行蹤。
必須承認,這給牧浩洋增添了不少麻煩。
當時,命令印度洋艦隊前往浩洋港的不是牧浩洋,而是騰耀輝。
收到由外交部轉交的作戰部署後,騰耀輝立即意識到,牧浩洋正在“釣魚”,而且魚兒很有可能已經產生警覺。別忘了,騰耀輝也是海軍大將,而且是東海戰爭的功臣。他立即做出判斷,即牧浩洋的誘敵措施還不夠有力,無法保證讓魚兒上鉤,因此對牧浩洋的戰術部署做了調整。
騰耀輝的調整非常及時,不然“赤城”號不見得會加速趕往珊瑚海。
問題是,騰耀輝做出這個調整的時候,晚了幾個小時。
當然,這也不能怪騰耀輝。
牧浩洋的戰術部署經駐東帝汶使館、外交部與國防部三次轉手,才送到騰耀輝手上,中途耽擱了好幾個小時。騰耀輝只花了一個小時就做出準確判斷,隨即做出調整,沒有人能夠比他做得更好。
要怪,只能怪通訊系統。
結果就是,直到二十七日凌晨的最後一次偵察,航向為一百九十度的J…25偵察機才在南貝洛納礁南面大約一百五十公里處發現了“赤城”號航母戰鬥群,而此時離天亮不到兩個小時。
顯然,在天亮前發起攻擊已經來不及了。
即便立即組織攻擊,也只能在半個小時後出動艦載戰鬥機,攻擊將在黎明開始,而返航的時候已經天亮了。
因為“赤城”號很有可能進行機動規避,所以戰鬥還有可能在天亮後打響。
戰鬥機不是運輸機,特別是J…32,沒有整套的機械控制系統。
設計的時候,J…32沒有配備全套的機械飛控系統。一是閉合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