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持續照射了兩艘航母。
也就是說,第一艦隊已經暴露了。
楊禹方沒有遲疑,立即命令在飛行甲板上待命的防空戰鬥機緊急升空,隨後增派了四架艦載預警機。
按照他的命令,其他的戰鬥機在完成準備之後,都立即彈射起飛。
十一點之前,第一艦隊上空的防空戰鬥機已經超過六十架,此外還有六架ZY…1D在各個方向上巡邏,其中兩架在艦隊上空徘徊。不管日本戰鬥機從哪個方向進入,ZY…1D都能及時發現,而且能夠直接引導二十四架戰鬥機作戰。接下來的兩分鐘內,相鄰兩個方向上的預警機也能投入戰鬥,得到預警機直接指揮的防空戰鬥機將增加到四十架。如果六架預警機全部到達,則有四十八架戰鬥機能以最佳狀態投入戰鬥。
毫無疑問,這絕對是一支足夠強大的防空力量。
楊禹方沒有急著增派防空戰鬥機,因為他不想被動挨打。
雖然楊禹方是一名較為保守的指揮官,但是作為海航將領,他非常清楚,主動進攻才是取勝之道。
即便在不利的局面下,也要儘可能的把握住進攻機會。
為此,他留下了一批戰鬥機。
當時,兩艘“崑崙山”級航母總共有二百二十架戰鬥機,除掉四十架偵察機、六十架防空戰鬥機、二十三架攻擊機與一架出了故障的戰鬥機,還剩下九十六架戰鬥機,足以發動一次致命打擊。
按照楊禹方的想法,在頂住了聯合艦隊的打擊後,立即發動一次反擊。
也許,無法消滅聯合艦隊,但是有足夠的把握重創聯合艦隊。
從戰場局面來看,只要能夠重創聯合艦隊,就能消滅聯合艦隊,因為第二艦隊很快就能趕到。
當然,前提條件是,必須頂住聯合艦隊的打擊。
十一點過十分,艦隊裡的四艘巡洋艦率先啟動雷達,以被動方式工作,隨後八艘驅逐艦也啟動了雷達。
只要發現了來襲機群,防空戰艦能在數秒鐘內調整雷達的工作模式。
也就在這個時候,楊禹方收到了一條至關重要的戰術情報:一架攻擊了巡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