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足以讓英國膽寒的艦隊,但是最終仍然敗下陣來。歸根結底,不是德國沒有足夠強大的工業實力,也不是德國的造艦技術不如英國,而是德國沒有基本的海權意識,以陸上強國的思想打造海軍,結果只能使海軍變成實現陸權的附屬品,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有同樣遭遇的還有俄羅斯。
正是這個認識,讓牧浩洋相信,海軍建設是一件非常漫長的事情,沒有幾代人的持續努力根本成不了氣候。
即便以十年為一代,從第二次朝鮮戰爭算起,也不過只經歷了一代半人。
按照牧浩洋的估計,至少需要三十年,中國海軍才能發展強大,而要挑戰美國海軍,至少需要五十年。
正是如此,海軍建設絕不能急功近利,必須看得更加長遠。
從裝備建設來看,這就要求步快跑,透過縮批次建造規模,建造更多級別的戰艦積累經驗,掌握尖端技術,確保能夠及時把新技術用在新戰艦上。追上競爭之後,再考慮擴大建造規模。
這也正是牧浩洋主持海軍裝備建設時的基本規則。
在他的主導下,“長江”級航母只建造了兩艘,而不是計劃的四艘,“北京”級巡洋艦隻建造了四艘,而且第二批次的“天津”號與“重慶”號跟第一批次有很大區別能大幅度提升,基本上算得上是一種全新的戰艦了。其他戰艦也差不多,比如052D型驅逐艦隻建造了四艘、054B型遠洋護衛艦也只建造了八艘,均比最初計劃減少了一半以上,大幅度降低了造艦費用。
利用節省的費用,新式戰艦的研製速度大幅度提高。
比如C2級航母就比計劃提前五年動工,097型攻擊核潛艇也比計劃提前三年服役,新一代大型水面戰艦的進度都提前了三到五年。
按照這個速度,最遲到二零三五年,中國海軍就會有本質的變化。
以牧浩洋的估計,到二零四五年左右,中國海軍的規模將達到美國海軍的七成,具備了與美軍進行全球對抗的基本實力。
問題是,並非所有人都贊同這種穩健的發展方式。
海軍中,最大的反對者就是騰耀輝,甚至可以說,騰耀輝從來不認為應該穩步前進,而是把打大仗當成海軍建設的主要目的。
雖然在牧浩洋的努力下,騰耀輝的態度有所改觀,比如沒再堅持建造中型航母,對技術不太成熟的第一代核動力巡洋艦也有所放棄,但是在基本觀念上,騰耀輝仍然認為,應該利用已經成熟的技術,迅速擴大艦隊規模。
這麼做就錯了嗎?
絕對不能簡單的認為誰對誰錯,因為海軍既要為國家戰略服務,也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國家戰略。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有多大的力量辦多大的事。
歸根結底,牧浩洋的建軍思想是從國家總體戰略出發,軍事建設為國家戰略服務,因此軍隊沒有主導權。基於這個判斷,中國海軍的發展速度確實沒有必要太快,因為在未來十到二十年之內,中國沒有能力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至少要到二零四五年之後,才有資格挑戰美國。在此之前,中國海軍的主要使命就是保衛本土、以及戰略航線,而不是到遠離本土的地方與美軍作戰。顯然,保持一支jīng乾的海軍隊伍,更有利於長遠發展,也更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騰耀輝的觀點完全相反,在他看來,海軍應該影響國家戰略。
準確的說,由海軍決定擴張速度,因此只要有一支足夠強大的海軍,就能加快對外擴張的步伐,也就能影響國家戰略。沒有實力自然辦不了大事,只有具備了實力,才有資格挑戰強大的對手,在更加廣泛的範圍之內捍衛國家利益,而不是龜縮在家口,爭奪一些無關痛癢的利。由此出發,自然應該儘快擴大海軍規模,打造具備全球作戰能力的艦隊,從而獲得全球影響力。
這下,問題出來了。
只要牧浩洋還在負責海軍裝備建設,騰耀輝就無法打造理想的大艦隊,也就無法實現他的人生理想。
結果就是,騰耀輝必須想辦法讓牧浩洋離開總參謀部。
在個人感情上,牧浩洋有點憤怒,因為他覺得被騰耀輝耍了,或者說被騰耀輝暗地裡算計了。
可是換個角度,牧浩洋不得不承認,也許騰耀輝是對的。
海軍的基本職責是捍衛國家安全,拒敵於國之外,如果連這個職責都盡不到,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面對現實威脅,騰耀輝的主張並不過分。
這一點,在二部提供的情報中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