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截四十公里外的超低空目標時,防空導彈得不到照射雷達指引,全部以自動尋的方式發起進攻,即完全依靠彈載雷達搜尋與攻擊目標。即便戰鬥機上有敵我識別系統,可是在防空導彈眼裡,肯定沒有敵我之分。
與反艦導彈相比,戰鬥機的訊號特徵更加明顯。
要知道,C…806是隱身反艦導彈,即便做得不夠徹底,因為彈體比戰鬥機小得多,所以雷達反射訊號比F…22A還要低。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C…806使用的是小型渦扇發動機,而且在巡航階段是亞音速飛行,所以紅外輻射特徵也遠遠小於F…22A。
讓防空導彈選擇的話,肯定會把F…22A當成首要獵殺物件。
在艦隊進行防空作戰的時候,防空戰鬥機進入防空攔截區域,不但無法幫上艦隊,反而會削弱艦隊的防空能力。
比如為了避免誤傷,戰艦上的火控系統就要花很多資源進行敵我識別。
在這場戰鬥中,至少有七架F…22A被日本戰艦發射的防空導彈擊落,而這些導彈原本應該奔向來襲的反艦導彈。
日本飛行員不是不知道這個問題,只是情況過於特殊。
當時,一位名叫近藤加野的日本飛行員在用光導彈後,先用航炮擊落一枚反艦導彈,然後把追擊他的防空導彈引入了反艦導彈群,雖然他駕駛的F…22A被防空導彈擊落,他也沒能倖免,但是附近的三枚反艦導彈也被彈片擊落。後來,日本首相親自追授近藤加野最高榮譽勳章。
所幸的是,兩艘驅逐艦發射的遠端防空導彈比F…22A多得多。
在艦隊開始防空作戰之前,F…22A大概攔截了五十枚反艦導彈,而在兩次外圍反導攔截中,兩艘防空驅逐艦總共發射了一百三十二枚防空導彈,擊落了近九十枚反艦導彈,攔截效率並不低。
取得這個成績的主要原因是,兩艘戰艦都採用了一對一的攔截方式。
雖然按照標準反導攔截戰術,應該用兩枚防空導彈攔截一枚反艦導彈,但是在反艦導彈多得多的情況下,只能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攔截。
照此計算,“標準2”的命中率不到百分之七十,與宣稱的百分之九十五相去甚遠。
相對而言,反導作戰的關鍵在中程攔截上,即離艦隊四十到二十公里之間。
在這個區域內,兩艘防空驅逐艦與四艘“高波”級驅逐艦都能投入戰鬥,再近一點的話連“村雨”級也能參戰。
不管怎麼說,參戰的戰艦越多,火力通道就越多,能夠同時攔截的目標也就越多。
更重要的是,只要反艦導彈逼近到二十公里之內,艦隊就很有可能失去最後的機會,因為中國海軍沒有理由不為部分反艦導彈安裝電磁戰鬥部。
哪怕只有一枚安裝了電磁戰鬥部的反艦導彈成功突破中層防空網,在離艦隊二十公里之內引爆,後果都難以想像。
事實證明,這個判斷沒有錯。
十艘驅逐艦在一分半鐘內發射了三百多枚“先進海麻雀”與上百枚“海麻雀”,對來襲反艦導彈進行了“超飽和攔截”。
要知道,反艦導彈不是同時到達的,飛在最前面的因為遭到了遠端防空導彈攔截,所以首先逼近艦隊的反艦導彈並不多,總共也就兩百多枚,大概有半數反艦導彈在後方,離艦隊還有五十公里以上。
用接近五百枚防空導彈攔截兩百多枚反艦導彈,絕對是“超飽和攔截”。
問題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同時發射這麼多防空導彈,必然導致作戰效率降低。
雖然發射不是問題,m41垂直髮射系統能以每秒一枚的速度發射防空導彈,一分半鐘足夠把戰艦上的所有防空導彈發射出去,但是戰艦上的火控通道非常有限,只能同時把大批導彈引導到某個方向上,然後由防空導彈自行作戰。
從理論上講,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先進海麻雀”有主動雷達引導頭,具有很強的自主作戰能力,發射前只需要獲取目標的大致資訊,比如來襲方向。
可是要想提高導彈的作戰效率,就得提供精確引導。
結果就是,“超飽和攔截”仍然沒能擊落全部反艦導彈,最終還是有二十多枚反艦導彈成功突破了艦隊的中層防空網。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絕對是一場災難。
六點十五分,清晨的第一縷曙光出現在海面上的時候,第一枚C…806在離艦隊旗艦“足柄”號大約十五公里處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