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署作戰裝備,意味著中國佔領釣魚島成為既成事實,不管接下來的戰鬥打得如何,中**隊都得拼盡全力守住釣魚島,從而在政治與外交上喪失轉圜空間,讓中國必須在這場衝突中堅持到底。
打贏了,還沒什麼。
要是戰爭出現轉折,比如美國出兵干預,那就沒什麼好處了。
傅秀波在對外問題上很強硬,但是絕對不會把所有資本放在一個籃子裡。留下足夠的轉圜空間,也能為處理戰後事務創造有利條件。
從技術上講,當時向釣魚島部署遠端防空系統與反艦導彈的難度也不小。
主要就是,在部署這些作戰裝備之前,得預先構築陣地,而釣魚島的面積太小,主島的地形又不夠平坦,只能修建地下設施。因此首先得把工程部隊送上去,等到挖掘好地下防禦攻勢之後,再部署作戰裝備。
這些都要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
如果搞清楚了情況,小林光一肯定會有所保留,不會以首相身份,強令自衛隊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發起進攻。
可惜的是,小林光一沒有搞清楚情況。
更重要的是,木村小次郎是小林光一親自任命的海上自衛隊司令官,絕對不會把首相的命令置於腦後。
這下,木村小次郎與今井利村再次發生爭執。
雖然今井利村也是小林光一提拔的司令官,但是在作戰問題上,今井利村肯定不會在乎首相的想法。
作為一個純粹的軍人,今井利村非常清楚,現在發起反擊就是送死。
問題是,能夠置首相的命令於不顧嗎?
雖然名義上,首相併非自衛隊的總司令,但是在行政管轄上,首相實際上就是自衛隊的最高指揮官。
首相的命令,就是最高命令。
在木村小次郎堅持的情況下,今井利村只能做出讓步。
六月一日上午,木村小次郎開始制訂作戰計劃。
突擊登陸艦隊,顯然不是一件容易事。
在登陸艦隊前方,還有兩支艦隊的十九艘戰艦,空中則有上百架戰鬥機。
從理論上講,最理想的武器是潛艇,畢竟潛艇可以偷偷潛入敵後,出其不意的襲擊航行中的艦隊。問題是,此時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十艘潛艇都在沖繩群島附近,六艘在沖繩諸島附近活動,四艘在大隅海峽與土噶喇海峽。這些潛艇離釣魚島數百公里,離登陸艦隊更遠,根本無法及時趕到。
潛艇派不上用場,次優選擇就是戰鬥機。
只要能夠奪得區域性制空權,六十架戰鬥機就能用反艦導彈淹沒登陸艦隊。
可惜的是,今井利村堅決反對攻擊釣魚島西部的艦隊,因為這不但需要讓攻擊機群冒險突破中國空軍的防空網,還要投入更多的制空戰鬥機與中國空軍爭奪制空權,而空中自衛隊根本沒有這麼多戰鬥機。
或者說,如果在打擊登陸艦隊的戰鬥中損失過大,空中自衛隊就無法按照今井利村制訂的戰術攻擊東海艦隊了。
顯然,這種盲目的突擊行動,肯定會遭受慘重損失。
木村小次郎不是笨蛋,也知道這麼做等於讓空中自衛隊的戰鬥機去送死。至少在之前的戰鬥中,空中自衛隊就沒有在釣魚島附近佔到便宜。如果因為攻擊登陸艦隊而損失了大部分制空力量,影響到了接下來的戰鬥,那麼空中自衛隊與海上自衛隊都無力挑戰東海艦隊,也就不可能奪回制空權與制海權。
從長遠來看,保留一些實力很有必要。
這下,就只能動用海上自衛隊的戰艦了。
問題是,沒有空中掩護,艦隊不但無法攔截中國登陸艦隊,還會遭到毀滅性打擊。
木村小次郎很無奈,只能向今井利村求助,即在艦隊突擊的時候,空中自衛隊提供必要的空中掩護。
相對而言,這是比較可行的。
畢竟在艦隊與預警機的支援下,空中自衛隊的戰鬥機在防空作戰中更有優勢。
這個時候,今井利村提出了一個折中解決方案,即提前發起進攻,讓第三護衛群從大隅海峽進入東海,第二護衛群與第四護衛群在沖繩佯動,吸引中國艦隊,協助第三護衛群從北面發起突擊,空中自衛隊將全力掩護第三護衛群。
雖然這套方案也存在問題,畢竟第三護衛群只有十艘戰艦,而且要想攔截登陸艦隊,需要在進入東海後全速前進,從而很難及時發現附近的潛艇,但是木村小次郎還是接受了今井利村的建議。
原因很簡單,中國登陸艦隊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