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零二八年,日本就成為全球第一大廢舊電子產品進口國,並且在二零三零年成為第一大廢舊特種鋼材進口國。為了從廢舊電子產品與廢舊特種鋼材中提取稀有金屬,日本還掌握著全球第一的稀有金屬回收工藝。
也正是如此,廢舊電子產品在這幾年間,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搶手貨。
用一些專從事此行業的出口商的話來說,在日本,報廢的電子產品賣得比全新的電子產品還要貴。
這也可以理解,在電子產品的生產工藝提高之後,稀有金屬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
比如,在二零二零年生產的一臺商用計算機裡的稀有金屬,可以在二零三零年生產出十臺能更先進的商用計算機。在稀有金屬的價格被捧上天之後,從廢舊電子產品中回收稀有金屬成為賺錢買賣。
有趣的是,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廢舊電子產品出口國
二零三零年,中國的網民超過九億,商用計算機市場超過五十億臺,每年銷售的家用計算機高達十四億臺。如果算是智慧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化家用電器的話,中國市場上每年銷售的家用電子產品多達四十億臺。
結果就是,中國每年報廢的家用電子產品在二十五億到三十億臺之間。
這些報廢的電子產品中,只有極少數流入寮國、柬埔寨、越南、緬甸、巴基斯坦等生產力較為落後的周邊國家,其中部分在翻新後以二手貨進行銷售,剩下的全部回收利用。在中國出口的廢舊電子產品中,超過百分之八十流入日本。僅此一項,每年的貿易額就在一千五百億美元左右。在二零三三年,廢舊電子產品佔到了中國對日出口總額的百分之六十,為最大出口貨物。事實上,在流入其他國家的廢舊電子產品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以轉手的方式賣給了日本。
當時,日本進口的廢舊電子產品中,百分之六十來自中國
雖然沒有確切統計資料,但是根據商務部提jiā的一份評估報告,從這些廢舊電子產品中回收的稀有金屬,至少佔到了日本國內工業生產所需的百分之二十四,比日本直接進口的稀土資源還高出了十個百分點。
如果算上出口到日本的廢舊特種鋼材,所佔比例還要提高几個百分點。
毫無疑問,這絕對是日本的命脈。
這也正是中國手裡的王牌。
只要出**禁運政策,禁止向日本出售含有稀有金屬的廢舊產品,日本經濟將在半年之內陷入絕境。
也許,根本要不了半年。
在日本,從事廢舊產品回收工作的工人高達八百四十萬,只要中國開始禁運,其中百分之六十將立即失業。
雖然對中國來說,禁運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在中國,也有大約四百萬勞動者從事廢舊產品貿易工作,禁運將使大約一百二十萬勞動者失業,但是從影響上看,中國付出的代價比日本低得多。要知道,一百二十萬勞動者,僅佔中國勞動力總量的百分之零點三,而日本的這個比例是百分之十二。
更重要的是,中國有應對辦法。
廢舊電子產品不賣給日本,可以賣給周邊國家。即便禁運政策也會bō及到周邊國家的轉手貿易,但是至少能夠促進周邊國家的經濟增長,讓緬甸這類正處於工業化初級階段的窮國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
從長遠來看,這對中國還有好處。
由此可見,戰略禁運,就是懸在日本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這一點,跟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情形非常類似。當時日本需要來自美國的石油與廢鋼鐵,而美國卻要日本尊重中國的主權,結果透過貿易禁運,禁止向日本出售石油與廢鋼鐵,迫使日本鋌而走險,親手挑起了一場根本打不贏的戰爭,最終在戰場上一敗塗地。
如果中國在這個時候採取同樣的政策,結果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只不過,日本不會首先挑起戰爭。
原因很簡單,現在已經不是二十世紀四零年代初了。
即便禁運會使日本鋌而走險,讓日本加快戰爭步伐,甚至制訂針對中國、或者是某個鄰國的戰爭計劃,也不會主動挑起戰爭,因為日本必須擁有了戰略威懾能力,才有能力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也就是說,日本肯定會因此加快核武器專案的進度。
這也正是中國需要的開戰理由。
當然,禁運不僅僅針對稀土資源。
說得簡單一點,如果僅僅針對稀土資源,中國的目的就過於顯眼了。從政治上講,絕對不能讓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