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高層會議上,易援朝否決了由黎平寇提出的戰爭計劃,但是在總參謀部,黃峙博已經啟動了由牧浩洋制訂的戰爭計劃。
輿論只是在為戰爭造勢,而戰爭早晚會爆。
牧浩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調整三軍一兵的裝備建造計劃。
第一階段調整重點為已有與在建專案,即計劃在二零三五年底前完成的專案,都得提前到二零三四年底,最遲不過二零三五年第一季度末。第二階段調整重點為中期專案,即計劃在二零三七年底完成的專案,在二零三四年底之前得把進度提前一年。第三階段調整重點為遠期專案,即計劃在二零三七年之後完成的專案,在二零三三年初,要麼暫時下馬、要麼推遲建造與開進度。
可以說,此舉的目的非常明確:集中力量打贏二零三五年的戰爭。
第一階段調整,主要涉及兩艘航母、四艘巡洋艦、四艘驅逐艦、八艘護衛艦與四艘攻擊核潛艇,以及J…3與J…32專案,6軍主要為四個主力集團軍,即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五十四集團軍與第十五空降軍的換裝工作,6戰隊則以整編現有作戰力量,完善兩棲進攻力量為主。
在二零三二年的最後兩個月裡,牧浩洋的主要工作就是落實第一階段調整方案。
受黃峙博委託,在這兩個月裡,牧浩洋跑遍了大江南北,不但去了所有大型軍工廠,還去了基層部隊。
作為配套工作,在加快裝備建設的時候,還得留住骨幹人員。
為此,國防部在十一月底頒佈了一份臨時人事條例,即在二零三五年之前,所有志願延長役期的軍官與士官在延長服役期間,在現有的各項福利基礎之上,總津貼將逐年遞增百分之十五,基層士兵則遞增百分之十二。半個月後,總參謀部正式向下設的各大軍事院校放了新的招生條例,把招募現役軍人的比例由之前的百分之三十提高到百分之六十,增加現役軍人的入學比例。
這兩項舉措,最大限度的挽留了役期將滿的軍人。
要知道,基層官兵、特別是基層軍官與士官在退役時,年齡大都在二十八歲到三十六歲之間,而這正是軍人的黃金時期。
在此期間,黃峙博做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
牧浩洋並不知情,黃峙博也不可能告訴他。
在牧浩洋外出的時候,黃峙博特意找到騰耀輝,確定了牧浩洋在總參謀部的地位。按照他與騰耀輝ī下達成的協議,牧浩洋將以6戰隊司令的身份,長期留在總參謀部,負責策劃與組織對日戰爭,並且在戰爭爆後擔任前線總指揮,騰耀輝在此期間必須賦予牧浩洋獨立決斷權。
為此,黃峙博也做出承諾,將在退役後,積極支援騰耀輝。
對騰耀輝來說,他無法拒絕黃峙博的提議。
原因很簡單:黃峙博在擔任總參謀長期間,總參謀部基本上取代了國防部,甚至可以說國防部成了總參謀部的下屬機構。可是在行政編制上,總參謀部應該隸屬於國防部,聽從國防部指揮。黃峙博退役後,總參謀部與國防部的關係肯定會生變化,而騰耀輝沒有足夠的威信去壓制國防部。
說得直接一點,騰耀輝要想成為黃峙博那樣的總參謀長,至少在前五年裡,需要黃峙博的支援。
沒有黃峙博的支援,騰耀輝根本玩不轉。
所幸的是,黃峙博還很年輕,至少更當年的6風烈比起來,還算得上年輕。
到二零三五年,黃峙博才六十八歲,有足夠的jīng力繼續為軍隊服務。事實上,以他的大將身份,應該在六十六歲退休,而到二零三二年底,他還沒到六十六歲,等於是提前一年退役。
只要有黃峙博的支援,騰耀輝不但能玩轉總參謀部,還能壓制住國防部。
對騰耀輝來說,在這個時候做出讓步,還有一個原因,即他出任總參謀長的時候,也已經六十四歲了。雖然身為海軍大將,騰耀輝最多可以服役到七十歲,因此能在六十九歲的時候迎來第二屆任期。可是到二零四二年,在他離開總參謀部的時候,已經七十四歲了,沒有可能繼續留任,也不可能像黃峙博那樣,在退役後為下一任總參謀長撐腰,成為軍隊的靈魂人物。
事實上,黃峙博到那時也就七十四歲,只要健康沒問題,就沒有騰耀輝的事。
顯然,騰耀輝扮演的只是過渡角
這時候,引出了關鍵問題,即在騰耀輝之後,由誰出任總參謀長。按理說,應該是當時的空軍司令。只是在6戰隊升級為獨立兵種,而且6戰隊司令也為大將之後,出現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