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部分(2 / 4)

小說:燃燒的海洋 作者:大熱

裝置。

說得簡單一點,如果採用小型核動力裝置,在質上就是核潛艇了。

直到東海戰爭之後,在鐵定要打破“無核三原則”的情況下,日本再次提出用小型核動力系統取代其他I系統。隨後,日本在該領域投入了鉅額資金,研製出了用於四千噸級常規潛艇的小型核動力裝置。

日本這麼做,實際上也是在為開大型艦用核反應堆做技術儲備。

在日本海軍中,最新服役的八艘級潛艇全部採用了小型核動力裝置。與核潛艇不同的是,小型核動力裝置的功率只有五兆瓦,也就是五千千瓦,不足以驅動潛艇達到二十節以上的潛航度,因此級依然配備了三組蓄電池,並且由蓄電池直接驅動電機帶動推進系統,而小型核動力裝置只為蓄電池充電。如此一來級只有把潛航度降低到十六節以下,即只用兩組蓄電池的情況下,才能為另外一組蓄電池充電。如果以二十節的度全航行,則需要使用三組蓄電池,最高航下的潛航距離不會過一百海里,在能上與常規潛艇無異。

與其他I常規潛艇不同的是級擁有無限的潛航能力。

也就是說,在執行作戰認為的時候級不會出現用光電能的情況。

從能上講級顯然不如攻擊核潛艇,卻比其他I常規潛艇有了巨大提高。

日本這麼做,一是軍用核反應堆技術積累不夠,無法直接研製出大功率核反應堆,二是在政治上試探中國,為接下來建造核動力航母、乃至核潛艇鋪平道路,也為研製核武器與獲得戰略打擊力量做準備。

在號動工建造的時候,中國就出過強烈抗議。

當時,中國甚至出了戰爭威脅。只是隨後日本啟動了“飛龍”級航母的建造工作,轉移了中國的視線。

在完成了“飛龍”級航母的設計之後,日本已經在軍用大功率核反應堆領域獲得了足夠的技術積累。

也就是說,只要日本願意,隨時可以建造攻擊核潛艇。

至於日本的潛艇技術,更沒有什麼好懷疑的。在全球範圍內,有能力自行設計與建造潛艇的國家不過八個,日本就是其中之一。在此之前,日本先後建造了近百艘常規潛艇,早已掌握了潛艇的核心技術。

對日本來說,核潛艇的最大意義不是增強海軍的戰術作戰能力,而是戰略威脅能力。

說得直接一點,日本最需要的不是攻擊核潛艇,而是戰略核潛艇。

至於戰略核潛艇上的潛彈道導彈,對日本來說,並不存在無法逾越的技術障礙。

要知道,日本是第四個人造衛星的國家,而且是最先在商用領域全面採用固體燃料火箭的國家。從商用經濟效益來看,固體燃料火箭遠不如液體燃料火箭,不然美俄歐中等國也不會在商用領域以液體燃料火箭為主,而日本重點研製固體燃料火箭,擺明了就是為彈道導彈做技術儲備。

正是如此,李明陽才做出判斷,日本會先建造戰略核潛艇。

雖然在分析中,李明陽也明確提到,日本很有可能在最初的時候,不會在戰略核潛艇上配備具有潛能力的彈道導彈,而是採用最直接的辦法,即讓戰略核潛艇浮上水面,再彈道導彈,以避開潛彈道導彈的最大技術關口,儘快讓戰略核潛艇具備實戰能力,但是即便如此,這也是個不小的威脅。

原因很簡單:把彈道導彈部署到潛艇上,等於把整個太平洋當成戰場。

以日本的火箭與導彈技術,研製出一種重量在五十噸以內程過八千公里,能夠部署到潛艇上的固體燃料彈道導彈,基本上沒有任何挑戰甚至不需要進行試就能使導彈的可靠達到百分之八十,也就是最低的軍用標準。如此一來,日本需要解決的只是導彈的平臺,也就是戰略核潛艇。

為此,李明陽在分析中提到了另外一種可能

如果日本確實需要儘快獲得戰略威懾能力,而且已經在核武器技術上取得突破,就很有可能繞過最大的難關,在級的基礎上,增加一座小型核動力裝置,再增加一截彈道導彈載艙,建造出能夠滿足基本作戰需求的戰略核潛艇,在中國做出反應之前,加入核大國俱樂部。

果真如此的話,日本的威脅就迫在眉睫了。

要知道,真要這麼幹的話,日本能在兩年之內建造出戰略核潛艇,或者在一年之內用已有的級潛艇改造出幾艘足以使用的戰略核潛艇,而日本肯定有能力在一年之內製造出核彈頭與彈道導彈。

關鍵不是看日本有沒有能力做,而是有沒有這麼做的政治基礎。

說得直接一點,日本建造戰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