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公佈戰報,自然免不了提到日本海軍、日本聯合艦隊與日本支援艦隊,以及分別發生在二十六日凌晨與二十八日凌晨的兩場海戰。因為這是以宣傳為主的新聞釋出會,所以沒有提到針對布萊爾港的兩次轟炸行動,也沒有提到與印度空軍的戰鬥,著重宣傳了日本已經介入戰爭。
這一招很管用,日本迅速被推上了風口尖。
反響最大的,正是日本的新聞媒體,因為在此之前,日本內閣、防衛省等機構都沒有公佈聯合艦隊的相關訊息,甚至沒有一個日本人知道,不但聯合艦隊已經全軍覆滅,連支援艦隊也已經步其後塵。
面對這一緊急情況,中島俊夫哪敢遲疑,立即出面宣稱,日本艦隊前往印度洋是參加與印度海軍的聯合演習,日本當局並不知道印度與巴基斯坦會發生衝突,聯合艦隊在在進入布萊爾港之後,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遭到中國艦隊的突然襲擊,支援艦隊則是在趕赴演習的途中遭到伏擊。
說得直接一點,是中國艦隊突然襲擊了聯合艦隊與支援艦隊。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島俊夫完全可以據此向中國宣戰,因為中國艦隊的突然襲擊,等於不宣而戰。
中島俊夫這麼說,只是為了轉移國內民眾的注意力,把憤怒引向中國。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中島俊夫不但沒有據此向中國宣戰,甚至沒有在發表宣告後宣佈與中國斷絕外jiā關係。
當時,中島俊夫只是宣佈臨時召回駐華大使。
作為對等行動,中國外jiā部也隨後宣佈召回駐日大使。
在宣傳戰場上,雙方都達到了目的,只是接下來的難題落到了中島俊夫手上,即日本是否向中國宣戰。
當時,國際輿論都比較悲觀,大部分新聞媒體都認為日本將向中國宣戰。
原因有三。一是日本一直在為報仇雪恥擴軍備戰,八年的努力已經收到成效,不但組建了國防軍,軍力還增強了三倍有餘,具備了與中國一決高低的資本。二是日本與印度也簽署了秘密同盟條約,在中國主動攻擊印度的情況下,日本有義務履行同盟義務。三是中島俊夫已經放出大話,jī起了國內民眾的仇華情緒,如果不向中國宣戰,中島俊夫就無法向憤怒的國民jiā代。
一時之間,戰爭yīn雲密佈。
在日本外務省宣佈召回駐華大使之後,更有西方新聞媒體鼓吹,日本將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向中國宣戰。
這一天,正好是週一。
在戰爭yīn雲的籠罩下,首先開盤的亞太股市哀鴻遍野,除了軍火企業之外,其他企業的股票全部下跌。隨後開盤的歐洲股市也沒好到哪裡去,只有軍火與資源類企業見漲,其他主要企業全部下跌。
只是,到了東京時間當天下午,情況出現了轉機。
首先是NH電視臺釋出訊息,宣稱“赤城”號航母無法在短期內下水,日本海軍無力挑戰中國海軍。隨後另外一家日本電視臺釋出訊息,中國海軍的“黃帝”號航母戰鬥群已經離開大連。
這兩條重磅訊息,立即讓很多人清醒過來。
日本要想挑戰中國,首先就得在海軍上超越中國,如果沒有一支足夠強大的艦隊,日本不但無法戰勝中國,還很有可能再次遭到慘敗,甚至有可能遭到中國海軍全面封鎖,從而輸光家底。
以當時的情況,只要日本不邁出第一步,中國就不會樹立第二個敵人。
也就是說,只要日本沒有向中國宣戰,中國就不會向日本宣戰,而會集中力量在南亞與印度洋打敗印度。
既然日本海軍靠不住,那麼中日爆發全面戰爭的可能就非常渺茫。
結果是,兩個小時後開盤的美國股市全線走高,早就有所準備的美國財團藉此機會賺得盆滿缽滿。
東京時間晚上十點半,中島俊夫在首相府透過電視向全國講話。
大致內容是,日本的軍事實力還很弱小,貿然向中國開戰的風險非常大,但是日本不會忘記這次的慘痛教訓,希望所有同胞為了大和民族的未來努力奮鬥,化仇恨為力量,共同推進軍備建設。
這下,戰爭yīn雲消散了。
雖然不排除這是障眼法,但是新聞媒體很快就挖出了更多的訊息,比如日本軍隊沒有進行戰爭動員。
焦點重新回到印度洋,中國艦隊成為最受關注的明星。
雖然新聞媒體神通廣大,但是中國國防部刻意保持神秘,所以與中國艦隊作戰行動有關的報道少之又少。為了挖掘第一手新聞,一些電視臺甚至聘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