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等多久?”
“不知道,到了瀋陽你自己問。”
“問誰?”
“你的老熟人。”
“李明陽?”
“不是,好像姓馬。我跟他提到過你,他說認識你。”
“姓馬?”牧浩洋皺起眉頭,說道,“二部的高階情報官員,不是都姓李嗎?”
“這是不成文的規矩,但規矩總得有人破壞規矩,是不是?”周渝生笑了笑,說道,“對了,好像叫馬明濤,說是在朝鮮跟你合作過。”
牧浩洋一愣,這才想起來,原來是那個馬明濤。
這小子,難道從韓國回來了?
“你認識他?”
“認識,還一起出生入死,沒想到他竟然回來了。”
“那就好,見面好說話。”
“怎麼,你有麻煩?”
周渝生嘆了口氣,說道:“他負責航空兵的情報,跟他打了幾次交道。你也知道,那些情報人員總是不急不火的,讓人很難受。”
“習慣了就好。”
“可惜的是,我沒有習慣。”
“那就慢慢習慣。”
“浩洋,你什麼時候也成這副德行了?”
“不是我成這副德行,而是你現在的脾氣不好。”牧浩洋笑了笑,說道,“我就想不明白了,在潛艇上,你那麼有耐心,上了岸反而沒有耐心了。是不是離開基層太久,把以前的好習慣都丟開了?”
“哎,這是沒辦法的事,上面催得急,我能不急嗎?”
牧浩洋笑著搖了搖頭,沒有多說什麼。
對於周渝生的感受,他也切同身受。作為實際工作者,像他們這樣的中級軍官,既要應付還是面的壓力,還要解決下面的問題。牧浩洋還好,回來也就幾個月。像周渝生這樣幹了好幾年,脾氣不變壞才是怪事。
到了瀋陽,牧浩洋先跟周渝生去了航空設計院。
反潛巡邏機一直是中國海軍航空兵夢寐以求的東西,早在十多年前,海航就委託幾家飛機制造廠進行了研究。比如沈飛用Y…8…900做平臺,製造了幾架樣機,交付給海航進行效能指標測試。西飛也用Y…7的後期改進型號製造了類似的樣機,與沈飛競爭反潛巡邏機的訂購單。
經過好幾年的測試,海航對這兩種平臺都不夠滿意。
原因很簡單,Y…8與Y…7過於老久,在改造為反潛巡邏機之後,都難以達到海航提出的基本效能要求。
按照海航的基本要求,不進行空中加油的續航距離必須超過七千五百公里、最大滯空時間為十二小時、能在離基地一千五百公里處巡邏八小時以上,最大巡航飛行速度超過每小時九百公里、經濟巡航飛行速度低於每小時六百公里,能夠攜帶三噸的作戰負荷、具備使用制海彈藥的能力。
即便不看其他指標,僅此幾項就超過了Y…8與Y…7的效能指標。
從海航的要求來看,反潛巡邏機不是針對P…3C這類老式平臺,而是針對P…8等新一代反潛平臺。
說得簡單點,要麼不要、要麼就要最好的。
也就是說,要想達到海航的標準,必須在全新的平臺上進行改進,那些已經服役數十年的戰術運輸機肯定派不上用場。
結果就是,反潛巡邏機的研製工作一拖再拖。
在東海衝突之前,因為沒有遠洋作戰需求,所以海航並不急。可是東海衝突中,海軍缺乏反潛巡邏機的問題暴露得非常明顯,對潛艇作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讓海航開始重視反潛巡邏機的價值。
即便如此,仍然沒有合適的空中平臺。
雖然Y…20已經上天,很快就會量產,但是這種大型運輸機面向戰略,屬於C…17這個級別,並不適合改裝成反潛巡邏機。比如其採用的渦扇發動機的經濟性就不大好,很難保證高達十二個小時的巡邏時間。即便能改,也要考慮經濟性,Y…20的單價是Y…8的五倍,改裝成反潛巡邏機還要追加數千萬、甚至上億元購買裝置,海航肯定買不起,更不可能一口氣採購幾十上百架。
理想的,應該是戰術運輸機。
問題是,空軍對戰術運輸機沒有迫切需求,也就沒有投入多少研製經費,海航也就無法沾光。
擺在海航面前的選擇只有三個:一是走回頭路,用Y…8…900做載機;二是花大價錢,採購Y…20;三是單獨投資開發一種戰術空中平臺,然後透過空軍的大規模採購,稀釋研製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