脅,從而讓美國不得不更加重視日本。”
黃峙博又點了點頭,讓牧浩洋說下去。
“雖然我不懂經濟,但是我知道,東海衝突之後,日本首先要做的就是尋找一個能夠替代我們的海外市場。”
“什麼意思?”
“去舟山參加演習之後,我跟陸雯去過上海。”
黃峙博愣了一下,似乎沒有明白牧浩洋的意思。
“這幾年,國內的變化非常明顯,特別是在精神層面上。雖然主要是內因,即放鬆了對民營企業的限制,增強了市場活力,讓更多的老百姓獲得了實質性的好處,民眾更加熱愛祖國。但是外來因素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比如東海衝突讓很多民眾自發的抵制日貨,用行動來捍衛國家利益。”
“這也叫國家利益?”黃峙博笑著搖了搖頭。
“不管怎麼說,我們的對外政策,必然對民眾產生影響,也就必然會在經濟層面上改變我們與日本的關係。”
“或者說,把我們推入另外一場戰爭。”
“這是民眾的選擇。”
黃峙博嘆了口氣,沒再多說什麼。
“一直以來,我們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也是日本最大的投資市場之一。雖然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後,我們與日本的經濟關係開始疏遠,但是在過去的四年裡,我們仍然與日本保持著密切的經濟往來。我們需要日本的技術與資本,日本需要我們的市場與資源。東海衝突,讓這一切都變成了泡影。別的不說,我們從日本撤僑,使民間往來遭到重創,也許永遠也無法恢復。”
“那麼,誰有能力替代我們?”
“當今世界,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替代我們。”
黃峙博皺起眉頭,說道:“印度?”
牧浩洋點了點頭,說道:“從國土面積、資源規模與人口數量上看,印度是唯一能夠替代我們的國家。雖然印度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文化普及率僅有百分之三十五,仍然有百分之六十多的國民是文盲,又比如在經濟結構上,印度至今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大部分人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對市場化、對商品化的需求並不高。但是印度與日本有一個共同點,即與我們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此外,印度還有一個極為迫切的需要,即儘快實現工業化。只要能夠利用好這個共同點,日本就能把印度拖下水。利用好印度的特點,日本則能成為印度的鐵桿盟友。”
“確實如此,至少印度擁有核武器。”
“這是次要問題。”
“是嗎?”
“真正能把印度推下水的,不是日本,而是美國。”
黃峙博的眉頭跳了幾下,讓牧浩洋接著往下說。
“雖然美國推出了規模龐大的擴軍計劃,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比如二十年內,美國將以戰略收縮為主,重點鞏固傳統勢力範圍與至關重要的戰略地區,比如拉美與中東,阻止我們獲得戰略崛起的必要資源。東海衝突已經證明,日本不但無法戰勝我們,甚至無法遏制我們。美國必須選擇一個新的盟友,一個有足夠分量的盟友,讓我們在下一場戰爭中嚐到苦頭,遏制我們的崛起勢頭。”
“印度就是最好的選擇。”
“對,印度是不可替代的選擇。只是如同對待日本,在對待印度的時候,美國也會做好雙重準備。”
“什麼意思?”
“如果我們在與印度的對抗中敗下陣來,美國自然非常高興。如果情況相反,美國就得做好第二手準備。”
黃峙博朝牧浩洋看了一眼,讓牧浩洋說下去。
“不管結果如何,美國都是下一場戰爭的主要策劃者。因為印度擁有核武器,所以我們在對印政策上會有所保留,絕對不會輕易採用戰爭手段。如果美國是積極策劃者,那麼在此之前,就會幫助我們消除這個顧慮。與此同時,美國會在其他方面做文章,比如鼓動印度的戰爭野心。只是這些事情,美國做不到。或者說,經歷了第二次朝鮮戰爭與東海衝突,美國的影響力大大降低。為了拉攏印度,美國需要一個合作伙伴,而日本就是最佳選擇。時機成熟後,美國會以各種方式激化我們與印度的矛盾,使其變得不可調和,或者用別的方式讓我們不得不選擇戰爭。”
“如果印度成為第二個日本,美國將在戰略上徹底失敗。”
“所以美國不會輕易走出這一步,不管是戰爭、還是和平,目的都是利益。如果能夠透過其他方式達到目的,就沒有必要挑起戰爭。”
“什麼方式?”